【摘 要】
: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日本兴起了一股名为“治愈系”的文化潮流,并渐次发展壮大。很快治愈系也渗透进了电影当中,越来越多的治愈系电影被创作了出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可辨的类型模式,给平成年代以来的日本电影带来了新的面貌。在这一潮流中,导演矢口史靖堪称这一电影类型的创作代表。矢口史靖是日本著名商业喜剧导演,至今已有10部长片,其创作贯穿了平成30年。从他导演的《秘密花园》(1997)开始,《五个扑水的少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日本兴起了一股名为“治愈系”的文化潮流,并渐次发展壮大。很快治愈系也渗透进了电影当中,越来越多的治愈系电影被创作了出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可辨的类型模式,给平成年代以来的日本电影带来了新的面貌。在这一潮流中,导演矢口史靖堪称这一电影类型的创作代表。矢口史靖是日本著名商业喜剧导演,至今已有10部长片,其创作贯穿了平成30年。从他导演的《秘密花园》(1997)开始,《五个扑水的少年》(2001)、《摇摆少女》(2004)、《哪啊哪啊神去村》(2014)、《生存家族》(2016)等影片均获得了较好的票房与口碑,其作品常常被贴上“治愈系”的标签。本文以矢口史靖现有的10部电影长片为研究对象,从中挖掘矢口史靖电影在主题以及美学方面的治愈性。本文一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入手,论述电影与治愈的相关性、探析日本治愈系电影中“治愈”的内涵,并在此背景下梳理矢口史靖的电影创作历程及其电影中的治愈特质。第二章探讨了矢口史靖电影的主题,从青年、家庭以及日常生活三个方面论述了矢口史靖电影中反复呈现的现代性困境。第三章对矢口史靖电影的治愈美学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如何从情(叙事结构)、境(空间建构)、笑(喜剧表达)三个层次使电影达成了治愈的效果。因此,本文将从治愈系电影的定义与特性出发,结合矢口史靖的影片,对其电影创作中治愈的内涵与形式进行分析,探究其影片中既典型又独特的治愈性,以期能在认识矢口史靖治愈系电影的典型性与经验性之外,为中国的治愈系电影实践与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其他文献
在2016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以一系列排外、仇女言论和政策开启了强调白人男性身份政治的“特朗普时代”(Trump-Era)。作为对这一风潮的回应,#Me Too运动、“黑命攸关”(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等女性和非裔美国人的身份政治表达同样风起云涌。双方你来我往之下,身份政治,已经成为特朗普时代美国社会话语场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倡
本篇论文从国内电影关于具体地区的电影创作与理论争鸣为观察点与出发点,以及对关于区域/地域电影的研究产生的疑惑作为问题,选取东北地区和作为值得重点关注和考察的目标,试图通过本文的梳理和研究对21世纪以来东北电影,以及在这一阶段中凸显出的“新东北电影”进行探索。通过深入触及国内具体东北地域的电影生产与传播,为国内以“地域性”为突出特征的电影创作进行一次探索和剖析,试图重点辨析和阐述“新东北电影”作为地
篮球作为我国集体球类的第一大项目,备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与追捧,国家也相继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设立篮球特色学校,其目的是立足于篮球,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中小学篮球教学还存在着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问题,碍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上的局限性,致使现代化素质教育目标无法全面实现。因此,引起国内众多学者对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相继提出了众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支架教学法、动态分层教学
英雄崇拜是电影这一叙事载体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几乎从大多数影片中都能找到英雄叙事的母题,对于电影艺术中重要的门类之一——动画电影,其不是儿童的娱乐专属,更是电影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的重要一环。它与真人电影一样,承载了一个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渗透和影响,纵观我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亦是从诞生之初便与英雄叙事紧密结合。在1949-2020这70多年间,我国动画电影人以一颗赤诚之心将“中国学派”的动画美学不断
研究目的:探究伦巴舞课堂教学对小学生高低肩体态问题是否有改善作用。实验组进行16周的伦巴舞课堂教学,对照组进行16周的常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双肩高度差、肩部肌群肌肉肌力、身体自尊进行测试,探讨不同教学对不同程度高低肩学生的影响。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量表测量法、数理统计法。主要运用实验法选取存在高低肩体态的11-12岁的小学生共64人,实验组中度高低肩组16人、轻度高低肩组16人,对照组中
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同时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运动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运动愿望,智能化、数据化、准确化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可穿戴设备应运而生;可穿戴设备是传感器结合手机应用APP,随时记录分析使用者的行为、位置、身体生理各项指标的变化,可结合个体差异提供相应的运动建议。在传统的羽毛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讲解、示范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过程枯燥;学生只有通过理解
万玛才旦是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实践中一位非常具有开创性的导演,他怀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和自省,创作了一系列讲述原生态的藏族生活的影片。从“藏地故乡三部曲”,到斩获金马奖的《塔洛》,再到风格突破的《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万玛才旦以影像书写着新的时代背景下藏族文化认同的变迁。因此,对万玛才旦电影作品的研究十分有意义。本文将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结合文化认同相关理论,对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进行
早期中国电影“戏中戏”是指在电影中嵌入另一叙事性表演段落,包括电影中拍摄电影、电影中的戏剧、电影中的其他表演(具有叙事情节的歌舞、曲艺、木偶戏等)。早期中国电影频繁嵌入戏中戏表演段落,根据现存影片以及能够搜集到的史料信息统计,含戏中戏的早期中国电影有123部,可看影片有51部,其中部分影片会嵌入多场戏中戏,发挥不同功用。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定义、类别和频用现象对早期中国电影“戏中戏”进行界说,
西方文论史中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讨论从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就已经开始,直到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以巴尔扎克、司汤达为代表的文艺作品和思想主张意味着现实主义文论的成熟,真实性、典型化、批判性等成为基本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文论以暗含了无产阶级政治性、革命性的宣传需求的“新写实主义”的姿态来到中国,并在其自身的传播和发展中持续影响着中国电影;战后时期
婚姻家庭影视剧在中国受众广泛,相关题材的电影创作在整个中国影史中经久不衰,伴随电影中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的讲述,一个自古以来就被压迫和歧视的女性群体——妻子,成为了银幕中十分重要但又略显黯淡的虚构角色。对婚姻危机叙事中的妻子形象进行研究,能够发现中国电影中妻子的形象特质以及塑造特点,从而对中国电影的女性主义研究做出更加细化的补充,同时希望能够对未来婚恋题材电影提供一定的创作思路。为了对妻子形象进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