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中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其经济之低碳转型终归要靠各个区域的自觉行动。探寻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不仅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成功的关键,而且将丰富中国发展模式的内容,对与中国有相似国情的发展中国家亦有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逻辑前提是要切实弄清中国在区域层面促进低碳发展到底面临着哪些重大难题。温室气体具有引发温室效应、无毒无色无味、空间流动性和较长存留性等物理特性,同时具有经济伴生性、易外部化、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经济特性,从而产生了温室气体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重关系:因外部性产生的区域经济高碳化趋势;碳排放随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历时动态变动关系;碳排放随区域异质性呈现出空间分布趋异关系。“三重关系”产生了“三大矛盾”:低碳经济与地区本位利益的矛盾;低碳经济与区域平衡发展的矛盾;低碳经济与区域优化发展的矛盾。由此,中国从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的重大难题主要是:在“经济人”假设下,各地区缺乏单方面主动碳减排的内在激励;存在低碳经济的地区悖论,即越是鼓励落后地区加速发展,越不利于我国碳减排总体目标的实现;以及低碳发展可能与发挥区域相对优势相冲突。面对“三大矛盾”带来的多重重大难题,我国应当怎样从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本文的根本主张是“统筹协进”总方案。基本思路是,将“统筹兼顾”作为处理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与辖区企业之间“纵向”关系的根本方法,将“协作共进”作为处理低碳经济转型中地方与地方、各区域微观经济主体之间“横向关系”的根本途径。通过“统筹兼顾”,将区域低碳发展、区域平衡发展和区域优化发展有机结合,跳出仅仅从低碳要求的视角发展低碳经济的常有狭隘,科学合理地进行碳排放权的区域分解,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充分形成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外在压力和内在激励。通过“协作共进”,更进一步实现碳排放权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区域之间的互助合作,解决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并在碳约束下规范推进区际产业转移,促进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共同的低碳发展。具体来说,“统筹协进”总方案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碳减排区域责任体系,区域低碳政策体系,区际碳市场体系,碳减排区域互助合作体系,碳约束下产业区际转移体系。五大方面内容体现了五大机制的作用,即:责任机制、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和碳约束下的产业转移机制。前两大机制属于纵向“统筹”方面的制度创新。后三大机制属于区际“协进”方面的制度创新。“统筹协进”总方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三个: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科学发展观和规制经济学理论。根据马克思产权理论,产权作为一种法权,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马克思关于法权关系、经济关系和意志关系三者之间本质联系的科学阐明,为我们科学认识碳排放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限的碳排放空间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属于公共产权,它完全可以通过改革公共产权的具体实现形式解决碳排放的外部性难题。碳排放权的公共产权性质决定了“统筹”机制之必要,碳排放权的区域分解亦因此不应囿于局部利益或部门利益,而是要统筹权衡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合理目标。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也就必然要求将低碳发展与区域平衡发展和区域优化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同时,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减排”作为一种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价值,在“减排”收益能够完全归于减排者的条件下,建立区际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不仅能够实现减排成本最小化,而且可以通过追逐“减排”产品的“超额利润”而促进技术进步,因而必然产生区际“协进”的需要。低碳经济不是为低碳而低碳,而是要在低碳约束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亦要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探索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问题。“统筹协进”总方案及其具体实现机制同样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结果。本文以为,科学发展观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根本要求的发展观,它既包含可持续发展思想但又超越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兼具区域优化发展思想和平衡发展思想,能跳出仅仅从低碳要求出发推动低碳发展的狭隘局限。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发展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基础上,明确对策的主要方向、解决区域施政者的低碳行政责任等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亦为我国破解从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面临的“三大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配置资源主体机制,也可以实现在既定碳排放权利结构下的减排成本最小化。政府规制经济学理论则为具体的制度变革指示了方向。就“统筹协进”总方案的现实依据来讲,中国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制度、已经初步形成的中国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过程初步暴露的各种问题等,都决定了“统筹协进”总方案的必要。并且,它还可以合理抑制我国的区际过度竞争。根据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统筹协进”总方案应由五大机制具体组成的设想,本文进而各列一章分别论述了这五大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主要内容之一是构建和完善碳减排的区域责任机制。我们基于马克思产权理论,以及借鉴科斯产权理论中一些具有科学性的内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完善当前中国碳减排区域责任机制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责任区域分解体系、区域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降低政府的责任界定成本三大方面。其中,在节能减排责任区域分解体系方面,本文以为,尽管我国“十二五”的分解方案比起“十一五”的分解方案有了明显进步,但仍然存在划分比较粗略、缺乏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等重大缺陷。科学的办法应当是首先以各省承担的节能减排指标对各省经济发展速度呈“中性”影响为基础,再根据其他原则进行相应调整。使节能减排责任分解对于地区经济增长呈中性,也就是要实现各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的降低幅度将导致地区GDP同比例增减。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基本思路是:第一步,以第t-1期的历史数据,推算第t期各地边际节能降耗成本。第二步,计算第t期的各地相对减排比例,即根据各地的边际节能降耗成本,计算假如使各地GDP均下降1个百分点时各地的节能降耗幅度。由于各地各不相同的节能降耗幅度事实上又反映了对经济增长呈“中性”情景下各地之间节能降耗的相对关系,故又称为相对减排比例。第三步,参照中央“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根据相对减排比例求出对地方经济增长呈“中性”影响的各区域节能减排指标。在根据其它原则作相应调整时,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主要考虑了区域平衡发展因素。我们的计算思路是:第一步,根据区域平衡发展要求设定各地GDP增长率的不同情景。第二步,根据不同情景下各地的GDP增长率,可以计算出需要通过节能降耗“倒逼”各地经济增长加快或者放慢的百分点,进而可以计算出各省“十二五”期间应该承担的额外的节能降耗指标。另外,在构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方面,本文提出了构建节能减排层级负责制度、健全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体系、强化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考核制度等具体建议。在降低政府产权界定成本方面,本文提出了规范政府行为以使政府避免“俘获”、消除信息非对称,降低行政成本等政策建议。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二是构建和完善促进低碳经济区域推进的政策机制。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梳理了政府规制的一般内容,总结和分析了我国低碳政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我国事实上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套初见成效的低碳政策体系,包括低碳价格政策、低碳财税政策、低碳进出口政策、低碳投资政策、低碳购销政策、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公共工程、低碳信息政策、低碳管理规制、对政府的规制、对低碳规制的规制、低碳人才政策、“拉闸限电”、特许经营制度、创设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等等。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包括: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能力建设不足、对地方政府的规制和对规制的规制有待加强、存在重要的政策偏误等等。进而,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碳税机制、改革能源资源定价机制、完善其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规制、提高政策的区域辨识度等政策建议。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三是构建和完善区域推进的市场机制。我们运用碳排放权交易供给需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得出了降低交易成本是构建和完善碳市场体系的中心目标。本文以清洁发展机制为例既从会计学角度分析了碳市场交易成本的具体构成,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碳市场交易费用的构成,将它区分为信息成本、常规成本和风险成本三大部分。再借鉴威廉姆森等人的理论,具体分析了产生碳交易成本的根本原因,由此,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区际碳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合理配置碳市场网点、大力发展第三方机构、推动标准化运行、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碳交易保险体制等等。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主要内容之四是构建碳减排区域互助合作机制,用以缓解和解决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由于:第一,“十二五”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将可能仍比发达地区更高;第二,碳生产率更高的先进地区有更严格的节能减排任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时期的低碳经济区域悖论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这凸显出了碳减排区域互助合作机制的紧迫性。又由于:第一,沿海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客观上存在双方互利共赢、合作减排的良好机会;第二,双方具有关于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共同理论认同;第三,我国容易发展出区际互助合作的宪政约束,这凸显出了碳减排区域互助合作的可能性。本文基于对我国区域互助合作的历史进程的考察,发现我国仍存在阻碍区域合作的制度性障碍、区域合作的组织与手段不完备、区域经济合作法制不健全等问题。进而,本文进行了低碳经济区域互助合作机制设计,主要有跨期交换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在跨期交换机制中,主要有“包省援助”、“多交利税,转移支付”、“技术援助”等手段。但是,这些手段要随着低碳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比如,在“包省援助”方面,本文提出了将碳减排纳入“对口支援”范畴、“对口支援”的受援地要大大扩展、中央转移支付部分设立技术改良基金等政策建议。在利益共享机制方面,本文提出了区际行业合作减排计划,并设计了它的实施步骤和激励机制。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主要内容之五,是根据低碳发展要求完善区际产业转移机制。本文在综述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概括产业转移不同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得出了我国区际产业转移浪潮正在到来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区际产业转移演化为碳排放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及其危害。在对于2009年广东省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广东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2个的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中,就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9个效益较差行业,除了“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两个行业属于当地生产生活必须而无法转移外,竟有多达7个行业既有内在转移激励,又面临外在转移政策压力。7个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占广东全省碳排放总量的40%。如何在低碳发展背景下有效规范区际产业转移?本文进而提出了:改进产业承接壁垒以杜绝违标产业移入、扩大区外引资的乘数效应以“摊薄”转入产业碳排放强度、加强引入产业入园建设以实现管理节能、构建碳转移的区际补偿机制等四大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明确提出中国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三大矛盾”,跳出了仅仅就低碳要求谈论低碳经济的狭隘视野。第二,面对“三大矛盾”的严峻挑战,提出了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的“统筹协进”总方案。第三,根据中国区域层面推进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节能减排责任区域分解方法。第四,从区域的视角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低碳政策体系。第五,对区际碳市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六,明确提出了碳减排区域互助合作机制,并进行了相关机制设计。同时,本文亦存在关于区域推进实践的评价研究、尚未能将能源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因素纳入节能降耗指标区域分解等若干明显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