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和根本目标。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投资于健康可以直接提高社会生产力。长期以来,国内对健康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纯属自然科学的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领域,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其经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健康投入长期被认为是一种消费,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因而在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方面得不到重视。因此,对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及医疗服务需求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并据此预测出未来若干年内需要的健康投入水平,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并关注我国人口转变对健康的巨大影响及伴随的社会经济影响,为制订国家健康筹资、资源配置和健康保障政策提供参考。
本研究利用历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资料,从人口健康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居民健康资本和医疗服务需求在近10余年中的变化趋势,探索我国城乡居民健康资本及医疗服务需求变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我国城乡人口医疗服务需求的预测模型,对未来30年我国人口医疗服务需求的规模及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深入探讨了这些变动对我国人口疾病经济负担、健康筹资和医疗保障的影响和政策意义,提出了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筹资策略以及完善和发展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通过研究,本研究有如下主要的结论:
(1)我国人口的健康资本受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教育、收入、医疗保障等因素对健康资本存量的增长有正向作用,而年龄、卫生服务价格等则有负向作用,因此,某一人群健康资本存量的高低取决于健康投入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要提高人群的健康资本存量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综合措施。
(2)城乡人口健康资本需求的快速变化催生了医疗卫生需要的增长,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则受多种因素抑制而暂时表现出下降趋势。从19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人口的健康资本和疾病模式有了较大的转变。城乡人口在一定时期内仍然面临感染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健康需要呈现上升趋势。而居民就诊和住院服务利用则在人口年龄结构、性别、健康水平、医疗保障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呈现下降趋势。但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这种下降是暂时的。
(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未来我国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总量将迅速增长,且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所占比重增长幅度最大。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测算,2005-2050年间,全国居民就诊次数将从2000年的约55.55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111.44亿人次,住院则从2000年的约0.47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约1.29亿人次,分别增长了1倍和1.8倍,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门诊和住院总量的比例在迅速上升,而其他年龄组所占的比例则在下降。
(4)未来居民医疗费用负担将随着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而增长,目前居民直接医疗费用的支付仍以个人现金支付为主,但公共筹资支付比重在逐渐上升。研究表明,如以7%的平均费用增长率来推算,预计2030年的居民门诊和住院直接医疗费用负担将比2000年增长10倍以上。目前医疗费用支付仍以个人现金支付为主,个人支付比例约占60%,公共筹资支付水平仍然较低,疾病风险更多地集中于个人。但随着各级政府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增加,公共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政府对居民直接医疗费用的分担作用也在逐步加强。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1)针对不同人口的健康资本需求差异,制订适宜的健康投资策略,对健康资本存量较低的老、少、边、穷重点地区以及老年人口等重点人群进行重点投入;(2)根据人口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变动趋势,合理调整卫生资源配置,保证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卫生资源投入突出公共卫生服务,优先覆盖成本低、效益好的基本临床服务;(3)转变卫生筹资模式,建立和完善公共筹资机制,逐步减轻居民个人疾病经济负担。强化政府在建立公共筹资机制中的责任;(4)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城乡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要逐步提高新农合的资金统筹和管理层次,提高筹资和补偿水平;探索城乡统筹的管理模式,控制医保基金结余率;建立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转换关系,支持城乡人口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