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一直被国家予以高度关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重新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在这种时代语境下,重庆市作为我国划分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乡村大力推动住宅建设。然而自建国以来,农户在农房建造过程中采取自建模式,这种自建模式延续至本世纪初,使得农村住宅建设存在很多问题。新世纪以来,经济技术突飞猛进,城市住宅建筑的影响等使得传统农村住宅建筑发生激变。渝西地区的城郊型农村作为受城市影响较大、较快的区域,值得关注。本文以高丰村为例,关注建国以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第一章,对论文以渝西地区高丰村为例对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定义。并对国内外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研究及实践进行梳理。最后,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整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实际调研中,笔者共对高丰村306户农宅进行年份调研,其中有154户进行问卷调研,91户进行测绘调研,并对其中有代表意义的12户进行后续改造设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及农村住宅建筑演变概况,通过对建国以来近70年间宅基地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城郊型农村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和能源结构与设备设施的更新对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具体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宏观角度上得出农村住宅建筑演变的基本线索。同时,依据建筑材料、结构与形式的变化将高丰村农宅建筑演变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农村住宅建筑特点进行纵向梳理及对比。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延迟于经济社会的变化,具体到高丰村,其住宅建筑的平稳演变时期止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八十年代初期,自此开始了激变的过渡期。这种激变持续到今天仍在继续,尚未定型。第三章,结合实地调研,对荣昌区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传统期的农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及分析。梳理出其农村住宅建筑的功能构成、形态特点、各功能用房的基本特征和建造方式上的具体情况。总结发现,该时期的农宅集中体现了农民原生、质朴的建造理念。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农户观念的落后,该时期农宅的自建过程延续传统,发展缓慢,缺乏变革性的改变。建造前期缺乏设计和规划,建成后在功能和面积分配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然而整体向着更加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方向发展。第四章,继续从微观角度对过渡期农宅建筑进行介绍及分析。初期,外来刺激使得农户通过传统经验积累的自建模式建造的农村住宅演变发生突变,但仍未完全克服传统自建模式带来的建造上的缺陷。中后期,农户延续由经验累积的自建模式进行建造活动,此发展过程是缓慢且平稳的。虽然相较传统期农村住宅,该时期新建住宅从多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然而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制约农村住宅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五章,从宏观角度纵向对比分析高丰村农村住宅建筑的传统期和过渡期,总结其演变过程中的稳定及变化元素。分析归纳各阶段农宅的基本特征及当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形成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从中提炼出建国以来近七十年的农宅建设发展中变与不变的建筑要素。农户长期以来的自建模式对农宅建筑造成了普遍缺陷。其次,农宅乡土地域特色逐渐消逝,国家政策在农村落实不到位。这些现存的缺陷需要建筑行业从业人士及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关注并做出相应的回应。第六章,站在建筑行业相关从业人员的角度上,以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演变规律为基础,笔者提出了未来渝西地区城郊型农村住宅建筑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对应的具体实施措施,试图为今后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