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被联合国定为小额信贷年,2006年孟加拉乡村银行及其创始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近些年来随着小额信贷项目在世界各地推广、演变,国际社会对小额信贷的模式与作用给予持续且热切的关注。小额信贷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最初被认为是扶贫的一种手段。小额信贷通过特殊的制度设计,向贫困人口提供无资产担保、小额且利率较高的贷款,并保持了较高的还款率。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发展最初主要依靠捐赠,之后逐步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和服务目标群体的双重标准。目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已经不单纯着眼于扶贫,更加关注的是服务于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实践被大家关注,并成为小额信贷重要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小额信贷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的不同观念出发,分析了小额信贷经营模式的演变过程,认为目前商业化、可持续的小额信贷逐渐成为发展主流。小额信贷的发展不拘泥于形式,正规金融机构应该在商业化小额信贷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从当地经济情况和小额信贷供求状况分析台州为什么会出现“小本贷款”和“穷人银行”。文章利用实地调研获得的台州案例,主要研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的运行模式和绩效。此外本文对国内外多种小额信贷的运行模式与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小额信贷机制运行中对于信任、联系和规范的利用有助于克服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本在商业化小额信贷运作中的作用。二是基于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调查发现,台州的模式在贷款效率方面以及风险控制方面具有特点。三是对台州典型案例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是台州三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地方性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无论从机构层面还是项目层面均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此外,三家机构的小额信贷服务深度明显比国内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公司的服务深度指标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