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且狭窄的分布特点及严重程度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不同的危险因素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存在差异,高海拔地区居民因长期生活在低氧、低压的特殊生态环境中,导致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特点与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通过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评价中高海拔地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分布特点,并进一步研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2021年2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证实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226)及无狭窄(n=64)共290例。1.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具体分布情况进行整理以得出分布特征;2.以无狭窄组为对照组,对入选者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分析以得出影响中高海拔地区脑动脉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3.将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部位的相关因素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狭窄部位的影响因素。结果:1.分布特点:通过分析本研究纳入的226例中高海拔地区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得出:(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71例(31.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113例(50.0%),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42例(18.6%);(2)在颅内动脉狭窄组中前循环110处(65.1%),后循环54处(31.9%);在颅外动脉狭窄组中前循环193处(78.1%),后循环54处(21.9%);(3)颅内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颅内段(I-ICA)、椎动脉颅内段(I-VA)、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颅外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椎动脉颅外段(E-VA)、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4)颅内动脉狭窄存在轻度狭窄48处(28.4%)、中度狭窄44处(26.0%)、重度或闭塞77处(45.6%);颅外动脉狭窄存在轻度狭窄92处(37.2%)、中度狭窄41处41(16.6%)、重度或闭塞114处(46.2%)。2.动脉狭窄危险因素:(1)单因素分析结果:与无狭窄组(n=64)相比,狭窄组(n=226)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尿酸、载脂蛋白B水平及男性、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Hcy血症比例均显著较高,而HDL-C、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无狭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藏族、高龄及单核细胞、尿酸、HDL-C、载脂蛋白B水平均能显著影响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P<0.05,P<0.001),其中H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保护因素(OR=0.009),即HDL-C水平降低,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会升高。3.狭窄部位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会显著影响出现颅内、颅外、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概率;年龄、HDL-C会显著影响出现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概率。发生狭窄的概率会伴随单核细胞及年龄的升高而增加,然而HDL-C越大,出现狭窄的概率则显著低于无狭窄(P<0.05,P<0.001)。结论:1.中高海拔地区颅外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颅内血管;前循环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后循环动脉。颅内动脉狭窄的最常见部位是MCA;E-ICA在颅外动脉狭窄中最为多见。2.藏族比汉族更容易发生颅内外动脉狭窄;高龄、单核细胞、尿酸、载脂蛋白B水平增加及HDL-C水平下降,会导致动脉狭窄率升高。3.单核细胞水平增高,颅内、颅外、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的概率也随之上升;年龄增长及HDL-C水平减低会引起出现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概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