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及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已成为最常用的疗法。在正常的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并不粘附于血管壁。只有当血管损伤,血管内皮下胶原被暴露时,血小板迅速粘附于胶原上并被迅速激活。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其中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率(简称PA)是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指标。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全血阻抗法。血小板聚集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血小板异质性,诱导剂,及血小板膜上的各种受体。近来,针对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有无24小时节律变化,国外做了一些研究。Nubile及Malyszko等人的研究显示血小板聚集率在早晨时达到高峰,Fujimura等人研究发现血小板聚集率呈早晨及下午双峰。而Jafri等人研究显示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些研究样本量均太小,且结论不一。本课题通过检测30例健康人24小时固定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有无节律变化,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提供合理依据。材料与方法:实验对象选择:30例健康年轻人入选。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24~29岁,(25.20±1.095)。入选标准: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正常,女性处于非月经期(自排卵期至月经期期间)。排除标准: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大于300×109/L,或小于100×109/L;近一月内使用过阿司匹林,华法令,肝素等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吸烟饮酒者。方法:于一天24小时内2:00,6:00,10:00,16:00,20:00,抽取外周静脉血,于抽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诱导剂为胶原(2μg/mL),肾上腺素(10μg/mL),花生四烯酸(0.5mM),二磷酸腺苷(ADP)(20μM)及二磷酸腺苷(ADP)(20μM)。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在24小时内,肾上腺素诱导下6:00最高(24.79±10.019),2:00最低(20.34±9.088),P=0.007;胶原诱导下6:00最高(24.79±4.003),2:00最低(22.83±3.263),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7)。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下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已形成一趋势,即10:00最高,2:00最低。结论:本研究通过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发现肾上腺素诱导的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存在24小时昼夜节律变化,早晨6:00起床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夜间睡眠中达到低谷。其余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节律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但显示一趋势,均在夜间睡眠中达到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