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pi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为了防范公司经营单一结构业务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为了实现新的经营业绩增长点,打破业务发展瓶颈,我国各保险金融机构积极尝试多元化金融业务的经营,拓展金融领域的牌照。除了保险业务以外,开始拓展银行、证券等传统金融业务以及信托、基金和资产管理等创新金融业务。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中,金融控股集团成为我国保险金融机构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阶段的合法组织架构形式。由于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的存在,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体现出了明显的协同效应。同时,因为利益冲突问题和内部风险传染问题的存在,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相较于一般的业务类型较单一的保险金融机构来讲,面临着更加复杂化的风险。多元化经营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不仅仅要保障自身的风险管控,还要权衡和协调下属各子公司的风险控制。金融控股集团除了要控制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等一般风险外,还要注意防范因为集团自身复杂的经营结构和组织架构所带来的特有风险,如利益冲突风险、内部交易风险、组织结构风险等。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包括总体层面风险管理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管理。总体层面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良好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和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这个环节的主要内容。业务层面的风险管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狭义的风险管理,即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一整套流程对业务层面面临的具体风险进行针对性地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一般风险的控制和特有风险的控制。平安集团作为我国领先的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其运行轨迹为其他正试图采用金融控股集团组织架构,实现综合经营的保险金融机构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意义。通过平安集团的案例,运用交叉销售业绩数据对其综合经营的效率性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采用经济资本模型对其风险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展现了金融控股集团架构下的平安集团良好的经营业绩和领先的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引入平安集团收购富通集团的失败事件总结对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的思考。本文在理论上,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控理论体系。在实践上,通过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领导者——平安集团的案例,可以深刻认识到此类组织在风险管控体系上的特点并有所借鉴。由于缺乏风险管理实务经验,平安集团风险管理相关的公开资料和数据又难以获取,再加上个人学识有限,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风险吸收加以模型化,并反映在公司层面的风险识别、度量和管理。这是本文的不足,针对保险类金融控股集团的风险管理研究中,如果能够采用契合的模型对不同业务模块之间的风险吸收进行量化分析,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是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历史性难题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山东省作为东部地区的大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速度位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以收取承租人的租金为条件按照与承租人的约定购买租赁标的物,并将该标的物在几乎与其寿命相等的期限内出租给承租人。中国的现代租赁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通过对学生的特点、数学教材的现况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目前独立学院的学生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其实际,从
将25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合并呼吸功能不全而使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的病人分为2组: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病人在NIPPV前与治疗后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金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当地主要券商通过借鉴境外成熟的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在各地省政府指导下纷纷主办成立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由于我国
2009年1月6日7时20分,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接到区监督所报告,后沙峪镇枯柳树村4名外来务工人员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现在顺义区医院急诊处就诊。接到报后,区CDC立即派出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日益发展,不断取得傲人的成绩.随之而来的便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业建设方面的技术进步更是令人惊异,当下全国各地工厂林立,尤其是各大工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过去五年,我国GDP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成
首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O,O-二(β-叠氮乙基)-α-对甲苯磺酰胺基-α-取代苄基膦酸酯系列化合物。用1H NMR、元素分析、IR分别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同时对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