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是继中国银行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由存量改革向增量改革过渡的重要举措,对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拓宽了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有利于调整我国银行业的产业结构,加速银行业的转型升级。民营银行具备了国有商业银行不具备的优势:产权清晰,经营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等。民营银行竞争力的形成,会产生“示范效应”,激励国有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提高其经营绩效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发展民营银行可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金融市场有效需求。作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力量之一的中小微民营企业难以获得现有的银行业结构下的金融支持,普遍存在融资问题。民营银行具有贴近民营企业的信息优势,易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交易成本增加,以及逆向选择等金融服务障碍,对于破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声誉是信用的表现形式。银行处于市场信用的中心,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声誉是其发挥信用中介作用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银行业呈现出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寡头垄断,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并存的市场结构。民营银行作为潜在进入者,采取横向差异化的边缘性方式市场进入避免了同在位银行短期内的直接竞争,为民营银行争取到了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由于政府隐性担保的缺失、规模劣势下的经营风险、资源稀缺下的寻租风险、信息不对称下的道德风险、股权安排中的内部人控制风险、制度缺陷下的退出风险等引起了公众对民营银行可信度的担忧,构筑了其市场进入的声誉壁垒,如同其他形式的进入壁垒,声誉壁垒不仅增加了民营银行市场进入的成本和难度,更会影响到民营银行的后续经营稳定性、安全性,及其应有价值的发挥。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与声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定义了民营银行的声誉壁垒,根据其构成因素的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划分为外部制度保障因素和内部经营模式因素两部分。外部制度保障因素主要包括:政府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银行声誉脆弱与声誉易毁问题的突显,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破产制度等外部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内部经营模式因素主要包括: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不完善,资本规模市场狭小导致维持经营的能力较弱,以及民营资本趋利的本质及关系型贷款等违规操作的潜在隐患等。声誉壁垒的主导因素呈现由外部制度保障逐步向内部经营模式过渡的规律。基于声誉壁垒主导模式分析,设计声誉建立与声誉维持两步机制,有针对性地克服不同时期的声誉壁垒,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构建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分析了民营银行的声誉建立效应,证明存在某一临界信号传递强度能够区分稳健与投机两类民营银行;通过多期博弈模型,分析了民营银行的声誉维持效应,声誉自累进效应及其影响因子。此外,鉴于中国民营银行和美国社区银行生存定位上的同质性,结合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为克服中国民营银行声誉壁垒提供一定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