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描述和梳理新时期文学写作中的关于财富(财产权)的书写和叙述,并通过这种描述和梳理来重返八十年代复杂的历史现场。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果对于八十年代主流的历史叙述有所不满,而同时又不满足于停留在任何虽然是对抗性的,却尚不构成历史叙述的“描述,,中——这种“描述”往往是零碎的、不能构成体系的、仅仅沉溺于八十年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细节中——那么我们如何尝试重新叙述一个完整的八十年代“改革中国”的故事,以及借助这种新的历史叙述,对新时期文学的写作状况做出一些新的理解和阐释。简要而言,如果人们对于财富的观念和想象(包括着财产权、财富的生产方式、财富的分配等等)决定着他们自身对于人的理解,对于政治正当性(权利、正义、公正等等)的理解,对于善好以及伦理世界的理解,那么一方面,既然主流的历史叙述也或多或少依赖于此,那么通过深入考察和重新诠释这一基础的改变,我们似乎就能摆脱束缚,更有效地接触到了历史复杂而真实的一面,并可以借此重新讨论八十年代改革的起源,动力,它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历史关联,它的走势和过程,及其内在的危机,克服危机的努力和失败,最终我们便能“看着”八十年代的改革是如何走向了今天,改革的逻辑发生了怎样的断裂和转折,从而尝试着讲述一个新的历史叙事。另一方面,如果文学写作的本体论即是人们面对自身所处的世界的生存论,文学写作的方式本身无外乎就是人们对于自身所处世界的感知、描写、想象或者憧憬,那么本论文便旨在将这些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阐释,通过新时期文学中对于财富的想象、叙述和书写,同时重新理解改革历程与“新时期文学”本身,重新梳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脉络,寻找八十年代中国文学写作急遽变动的内在推动力,证明八十年代文学写作的各种变动与时代精神、人们的伦理处境以及人的自我理解的内在关系。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在于要将理解新时期文学的本质,它的形式,与它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相互印证,既使文学研究研究文学本身,又使文学研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历史开口说话,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证明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是统一的。由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沿着时问顺序分别论述了三种不同的财富观念,以及对应的围绕着它们组织起来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设想。在改革开始之前的中国,人们仍然以一种彻底大公无私的人作为理想,在第一部分,我围绕着“大公无私”,“批判资产阶级法权”这一要求,论述了其在理论上如何自相矛盾,因而在现实中注定走向失败;在第二部分中,我围绕着“按劳分配”这一原则(“按劳分配”恰恰是从“批判资产阶级法权”中解放出来的)来探讨八十年代改革初期的历史状况:“按劳分配”如何想象一个总体性世界的可能,围绕着“按劳分配”,改革既在经济发展层面上取得成绩,又展现出它的政治正当性,同时还获得文化想象上支持。同时,第二部分也论述了“按劳分配”设想的失败,人在其中如何失去了家园感,这一失败也引出了第三部分,改革逻辑的断裂和转折,在这种断裂中,原本所有的政治正当性,人的规定性、生活世界的想象都失去了效力,人们必须寻求一种新的自我理解。人们已经习惯于说八十年代文学以十年的道路走完西方文学百年的历程,那么本文将透过对于八十年代的这种重新讲述,以寻求一种更好的解释,来说明新时期文学写作的这种急剧变动及其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