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幸福感的话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纷纷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开辟了幸福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幸福感没有明显的上升,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带来幸福感的增加。这一悖论之前主要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现在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如何解释中国的“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如何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不仅是当今政策制定者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3)研究收入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收入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关系。首先对绝对收入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在绝对收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收入的相对比较,构建相对收入新变量,研究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然后结合绝对收入与相对收入共同考虑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最后根据所得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在不考虑相对收入的条件下,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在不考虑绝对收入的条件下,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综合考虑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时,二者皆对居民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大于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目前我国存在的“伊斯特林悖论”问题,即居民绝对收入的提高不一定能显著提高居民幸福感;4.无论是绝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还是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教育程度水平下都表现出异质性,且收入因素(绝对收入或相对收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有下降的趋势;5.年龄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呈U型变化,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前,居民幸福感与年龄负相关,在超过一定年龄之后,居民幸福感与年龄正相关。此外,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相对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已婚人群相对未婚人群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健康状况和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都对居民幸福感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