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始,“虚拟实践”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对马克思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这种新的实践形式进行哲学上的探究。文章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介绍“虚拟实践”的发生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当代技术的进步及随后产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催生了虚拟技术,也催生了“虚拟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多样的;世界既是一又是多,人的超越性;人的需要对认识和实践的推动,这些观点形成了“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虚拟实践”的内涵及特征。首先介绍什么是“虚拟”;接着阐述“虚拟实践”的本质,指出“虚拟实践”是基于虚拟技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由于具备了“实践”的基本要素,因而“虚拟实践”也是一种“实践”;然后阐述“虚拟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与传统“实践”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最后介绍“虚拟实践”的特征:虚拟现实性、超越性与能动性、互动性、沉浸性等。
第三部分,阐述“虚拟实践”引起的哲学思考。国内对“实践”理解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对“物质生产”的崇拜,主客二分,理论与实践二分等。论文分析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虚拟实践”的出现,启发人们对“实践”的内涵重新思考;虚拟思维方式是伴随“虚拟实践”出现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对以前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与以前的思维方式相比,它更具动态性、可逆性、探索性,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也是一种超越。
第四部分,简要介绍“虚拟实践”引起的二重性。
第一部分,介绍“虚拟实践”的发生学前提和哲学依据。当代技术的进步及随后产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催生了虚拟技术,也催生了“虚拟实践”。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本身是发展的、多样的;世界既是一又是多,人的超越性;人的需要对认识和实践的推动,这些观点形成了“虚拟实践”的哲学依据。
第二部分,论述“虚拟实践”的内涵及特征。首先介绍什么是“虚拟”;接着阐述“虚拟实践”的本质,指出“虚拟实践”是基于虚拟技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主客体之间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由于具备了“实践”的基本要素,因而“虚拟实践”也是一种“实践”;然后阐述“虚拟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及其与传统“实践”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最后介绍“虚拟实践”的特征:虚拟现实性、超越性与能动性、互动性、沉浸性等。
第三部分,阐述“虚拟实践”引起的哲学思考。国内对“实践”理解存在偏差:长期以来,对“物质生产”的崇拜,主客二分,理论与实践二分等。论文分析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虚拟实践”的出现,启发人们对“实践”的内涵重新思考;虚拟思维方式是伴随“虚拟实践”出现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要求对以前的思维方式进行审视:与以前的思维方式相比,它更具动态性、可逆性、探索性,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也是一种超越。
第四部分,简要介绍“虚拟实践”引起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