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个体抑制和调节自身冲动的能力,它是自我的重要功能之一,有容忍挫折,抗拒诱惑,延迟满足和遵守道德规范等多种形式。对于儿童来讲,发展自我控制是其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基于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心理学对其开展研究是必要和重要的。国外学者对儿童自我控制已有多年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国内对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和展开。所以,本文对西方多年来关于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及成果进行梳理、介绍和分析,以为国内的研究提供启示。述评的起始部分回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心理学家对儿童自我控制的探讨和研究。在自我理论家对自我的生长、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思索与阐述中,有着丰富的关于自我控制发展的思想: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用内化过程,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过程来理解儿童自我控制的获得。他们的工作揭示了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两大趋势:(1)调节自我控制的因素由外部因素向内部因素发展;(2)自我控制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WP=41>主体部分则是对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儿童自我控制现代研究及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西方对儿童自我控制展开较多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自这时起至今,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可粗略的划分为两个时期:(1)六十年代中后期----七十年代末。在前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对儿童自我控制发生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等展开了相当数量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如精神分析趋向的自我理论家洛文格(Lovinger,1966)将自我控制视为自我系统的一个重要维度,提出了冲动控制发展理论模型。布劳克夫妇则在整合精神分析理论有关冲动控制的思想和勒温场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我控制和自我适应性理论模型。在这些精神分析趋向的心理学家看来,自我控制是个人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能历经多种情景而保持相对不变。与之不同,社会学习论者则认为自我控制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是随情景的不同而变化。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论者以班杜拉,米斯切尔和安冬夫雷德等为代表,主要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精密的实证研究,初步揭示了惩罚,榜样与模仿,注意与认知,归因风格以及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儿童自我控制力所具有的影响。在行为矫正领域,出现了许多矫治儿童不良行为的干预方案和训练,其中以梅臣鲍姆<WP=42>的自我指导训练方案最为出色,它主要为冲动的儿童设计,也可用于正常儿童。另外,坎普为侵犯儿童设计的出声思维方案效果也很显著。不过,这一时期也存在一些缺陷,如研究多是针对四、五岁及以后年龄较长儿童而很少涉及低龄儿童;研究方法较单调,过分依赖实验法;尤其是对儿童进行的发展研究是很不够的。(2)八十年代初至今。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许多心理学家越发认识到,儿童自我控制不是一个简单一维而是多维复杂的和发展变化着的心理结构,要更好的理解儿童以及要研究得出更合理更客观的结论,需要发展地从成熟的、情感的、认知的、动机的、行为的以及环境的等角度给予儿童自我控制以多维度的研究,在这种情景下,研究者们对低龄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发展、家庭环境等与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相关开展了大量的现场研究和纵向研究。不过客观地讲,这时期的研究远未达到发展地、整体地研究儿童自我控制的要求,一些研究过于细琐,彼此缺乏有机联系,从而局限了研究结果的价值。最后,对多年来的西方儿童自我控制研究作了总体评价,肯定了其成绩和进步,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未来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