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国内汽车行业产销两旺、交通运输繁忙及某些经济区域出现阶段性电力供应不足,致使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需求不断加剧,石油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自20世纪90年代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从境外进口原油数量不断增加,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0-2010年,.中国原油消费数量从2.23亿吨增长至4.42亿吨,年均增长速度达8.6%,而在此期间,中国原油产出数量仅从1.60亿吨增至2.03亿吨,年均增长速度仅为2.44%,原油进口数量从0.63亿吨激增至2.39亿吨,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5.39%。由上述数据能看出,中国原油供给失衡现象已十分严峻。随着非洲几内亚湾海上油田的发现及深水勘探技术的运用,非洲石油产区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赫。而且,中国从该产区进口原油数量也从1695万吨(2000年)飙升至7074万吨(2010年)。由此可见,非洲在中国原油供应产区中的战略地位也日趋重要。因此,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既能为中国输入大量的原油资源,改善中国石油资源供需失衡的现状,又能帮助非洲石油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势。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能不断加强与跨国石油企业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它们先进的管理及技术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在非洲石油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本文采用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关FDI理论及经济数据,对中国石油企业在非洲石油国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分析,既借用了数据说明,又采用了图表分析。具体来讲,本文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从五个部分对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进行剖析。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本文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最后明确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各部分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理论:动因分析。开篇介绍前人研究的两大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上述理论支撑下,结合大量经济数据、图表,从必要性(中国石油资源的供需缺口)和可行性(中国石油企业的比较优势及非洲石油国的资源区位优势)两个方面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动因。第三部分是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本章在梳理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不同区位直接投资现状基础上,指出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部风险不断加大;(2)石油企业自身比较劣势明显;(3)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不健全,为论文第五部分从政府及企业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作铺垫。第四部分借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本章以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为指引,从政府及企业层面,介绍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为论文第五部分对策建议的分析提供借鉴。第五部分以上述分析为基础,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优化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对策。政府角度:(1)投资保险方面,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向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投保;(2)石油外交方面,借鉴“中非合作论坛”的经验,开展“中非石油合作论坛”;(3)信息技术服务方面,设立信息咨询中心;(4)监管方面,填补境外投资法律空白、明确商务部为境外投资唯一的管理机构;(5)财政金融方面,设立专项资金、给予信贷及税收优惠。企业角度: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苦练内功的同时,注重投资风险的控制及与境外石油企业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