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区域地质认识为指导,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地质资料,通过井震联合层位标定,确立地震层位解释方案,进而对研究区范围内上古生界地层进行地震层位解释。本次解释的层位共有五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山西组s17小层顶界面、山西组二段顶界面、太原组顶界面、本溪组顶界面以及马家沟组顶界面。通过分析研究区煤系烃源岩及砂岩骨架的测井响应特点,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将砂岩与煤系烃源岩进行区分,并利用声波时差曲线和电阻率曲线将煤系烃源岩中岩性进行细分。对本次研究收集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测井岩性解释,为之后的煤系烃源岩分布预测研究奠定基础。提取并优选出用于地震属性分析研究的地震属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预测研究区内上古生界各地层的岩性厚度。在煤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研究以及生气量计算中,煤岩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收集的测井数据进行岩石物理分析,结果显示波阻抗曲线对煤岩响应十分敏感,地震反演是切实可行的。鉴于研究区地势平坦,故采用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对研究区煤岩厚度进行预测。以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研究为基础,进行煤系烃源岩生烃潜力的研究,预测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层的生气强度,并结合现有的优势储层分布情况,预测有利区。通过对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以及生烃潜力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认识:研究区煤系烃源岩中煤岩主要发育在太原组和本溪组,随着成熟度的升高,腐殖质成分减少,自然伽马值降低。特别的是,太原组煤岩的自然伽马值整体偏低,而本溪组煤岩的自然伽马值普遍高于太原组。对于泥岩厚度,优选了平均瞬时频率、平均反射强度、正负采样变化率、总振幅这四种属性进行回归分析;对于煤岩厚度,优选了平均反射强度、正负采样变化率、平均波峰振幅以及能量半衰时进行回归分析;而对于碳质泥岩厚度,正负采样变化率、平均波峰振幅、瞬时频率的斜率和总振幅进行回归分析。在反演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敏感参数,使得反演剖面能够尽可能准确地反映煤岩的分布特征;从平面上看,研究区烃源岩生气强度具有“东强西弱”的特征;从垂向上来看,本溪组生气强度最大,其次是山西组和太原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