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教育者施教过程与大学生接受过程的统一。其中,接受作为教育目的实现的最终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其内在接受动力是否充足直接制约着接受效果,也日益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予以研究,以期找到增强大学生内在接受动力的有效路径,从而提高教育实效性。文章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论述。第二章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的理论概述,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相关概念的解析、具体内容的介绍以及主要特征的分析,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进行定性分析的目标。第三章着重介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研究的理论依据。每一个研究人员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所以本文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依托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现实基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进行探索。同时,本文也重点借鉴了美学的接受理论、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以及心理学的人格结构理论,期望通过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更加深入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进行研究。第四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不足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剖析。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在需要动力、价值观动力、情感动力以及意志动力均存在不足问题,并从接受主体——大学生自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内外因结合,全面地分析致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不足的原因,从而对接下来的路径研究做好铺垫。最后一章讨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接受动力的路径。使文章最终回归现实,使其不仅具备理论价值,更能对实践产生指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