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中国唯一的一所女子高等师范院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中国就没有专门的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机构了。抗战爆发后,重庆成为陪都,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一时间白沙镇知识分子云集,文化氛围和学术空气浓厚,为初建的女师院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为了发展教育,国民政府决定在重庆兴建女子师范高等教育机构。经过充分的筹备工作,1940年,女师院正式成立于抗战“文化四坝”之一的江津白沙镇。抗战中,重庆因为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成为中华民国陪都。作为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重庆本地以及四川地区乃至西南的经济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强了重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了重庆人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革,重庆人开始走出封闭的四川盆地意识。随着科学与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开始接受西方的男女同学观念。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女学院以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为目标,力求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首任院长谢循出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并采取各项措施吸引人才。女师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女师院对学生采取一系列的补助活动,以保证学生安心上学。女师院优良的学风和校风给学院所在地带来了清新的文化学术氛围,培养了当地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形成了开拓进取、探索科学精神和广泛择业的健康心态。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创立使重庆地区女学之风兴起,现代女性意识大大增强,使重庆地区社会风气日益开化,尤其是对于女性的观念。女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从而掀起了妇女解放的巨大潮流。重庆地区各级各类女子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兴起。大中小学校招收女生比例逐渐扩大,使得抗战前后重庆、四川地区女子受教育程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国立女子师范学院的开创与发展促进了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近代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开始以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外面的广阔世界,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女权思想己深深地影响着她们生活的每一方面。通过教育她们获得了全新的知识结构。新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影响了女性独立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了她们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能力,在教育、医疗、文学、艺术等方面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女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