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八十年的历史。作为马克思最富有争议性的作品之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人们有着对这部文本不同的解读和解读模式。本文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中国的解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包括“美学解读”时期、“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大讨论”时期和“回到马克思”时期。本文通过梳理这三个时期人们对这部文本的不同解读以及解读模式,以期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一来回望解读历程,筛选和继承过去的解读成果;二来反思过去的解读模式,在对这部文本进行再研究的过程中,把握住应有的解读态度。在第一章中,本文主要梳理了人们在“美学解读”时期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其中包括这部文本在中国的首次翻译和引用,以及这部文本参与到的“延安时期”、五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的美学争论。着重对周扬、蔡仪、朱光潜、李泽厚等人对其的解读做了梳理与反思。在第二章中,本文主要梳理了人们在“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大讨论”时期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其中主要包括对这场讨论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对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讨论的分析,对异化问题讨论的梳理,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克思后期思想之间关系的分析。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本文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了反思,主要是从解读模式层面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的层面,以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费尔巴哈思想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在第三章中,本文主要梳理了人们在“回到马克思”时期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包括对“回到马克思”口号和“中国马克思学”口号的提出,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文献学研究等进行了梳理。最后,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当代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以此来把握对这部文本解读的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