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评价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2017年11月30日以前公开发表的关于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疗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通过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证检索。主要结局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压疮风险、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气胸风险、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心律失常风险及ICU住院时间。同时采用漏斗图分析各研究间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篇外文文献,纳入患者2141例,其中俯卧位通气组1099例,仰卧位通气组1042例。累积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患者病死率方面效应值[OR=0.79,95%CI(0.67,0.94),P=0.001],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纳入的样本量仍偏小,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亚组分析显示,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次要结局方面,非计划拔管风险发生效应量[OR=1.09,95%CI(0.82,1.44),P=0.57];压疮风险发生效应量[OR=1.65,95%CI(1.36,2.00),P<0.00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发生效应量[OR=0.82,95%CI(0.61,1.12),P=0.21];气胸风险发生效应量[OR=0.91,95%CI(0.60,1.38),P=0.66];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发生效应量[OR=2.21,95%CI(1.57,3.11),P<0.001];心律失常风险发生效应量[OR=0.55,95%CI(0.37,0.83),P=0.005];ICU住院时间效应量[OR=0.60,95%CI(-1.70,2.89),P=0.61];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纳入文献中各研究间存在发表偏倚。结论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病死率,同时可降低心率失常风险发生,但并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的发生;俯卧位通气可明显增加ARDS患者压疮、人工气道阻塞发生率,但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ICU住院时间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俯卧位通气治疗的28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比较患者俯卧位通气前后心率、呼吸力学、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俯卧位通气前及俯卧位通气后第1、2、3、4、5、6、7天患者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压疮及其它相关并发症的情况,并行亚组分析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例,男性21例,女性7例;与PPV前相比,PPV后Ppeak明显下降,Pplat明显下降,PaO2明显上升而PaCO2并无明显变化,SaO2明显上升,CL明显改善,PPV前后患者HR、RR、MV、VT、PEE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PV前相比,PPV后第1天FiO2明显下降、PaO2/FiO2明显增加、压疮发生明显上升;与PPV后第1天相比,PPV后第7天FiO2同样明显下降、PaO2/FiO2明显增加、压疮发生明显上升;在整个PPV操作过程当中共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3例,其中9例为胃管滑脱,2例为尿管滑脱,1例为气管导管滑脱,1例为深静脉导管滑脱。人工气道阻塞发生17次,低血压发生7次,心律失常发生3次,角膜炎发生4例;亚组分析中,与重症肺炎、ARDS组相比,重症肺炎伴有COPD组患者年龄明显偏高,其它基线资料均无差异;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尤其是患者氧合和呼吸力学指标,同时俯卧位通气可增加患者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预后并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