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流行地区中一般人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血清流行病学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感染危险因素和隐性感染状况。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选择2011年1月1日-2014年7月31日期间所有报告现住址为六安市的病例建立数据库,以报告发病率进行排序,选取六安市报告发病率最高的2个县6个乡镇中的12个村。然后,从一般人群中按照入选标准筛选出研究对象后详细询问其基本情况和暴露情况完成调查问卷,并采集其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特异性Ig G抗体。对于阳性标本的研究对象还要开展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以探讨是否其隐性感染状况。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了2126名研究对象,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血清阳性率为4.66%(99/2126)。在这99名阳性的一般人群中,在采血前都没有被诊断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且采血后也均未出现过发热并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的症状和体征。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血清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行政村(χ2=54.275,P(27)0.001)和不同职业(Fisher精确检验值为15.207,P=0.012)之间的血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居住区周边杂草丛生(OR:3.146,95%CI:1.410–7.019)和蜱虫叮咬史(OR:2.544,95%CI:1.542–4.197)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不经常在当地居住(OR:0.384,95%CI:0.164–0.899)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六安市流行地区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血清阳性率呈现一个较高的流行水平。该疾病的感染谱可能以隐性感染为主,发病可能由于年龄等机体状况有关。其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主要与居住区周边杂草丛生、长期生活在当地及蜱虫叮咬史有关。今后有必要开展进一步调查来阐明该疾病的传播方式。另外,当地需要加强对病例的管理,并就群众如何减少被蜱虫叮咬的机会来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