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正交经验函数分解(EOF)、功率谱分析、Butterworth滤波、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冬季东亚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季节内振荡特征,并从热力方面讨论其形成机制,同时还初步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季节内振荡与我国南方降水的关系。现得出以下结论:(1)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具有显著的30-60天振荡周期,其季节内变化最大的区域出现在其出口区,急流的季节内变化引导急流出现东西向的振荡。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出口区的急流振荡并无显著的传播特征,而是在原地增强或者减弱。出口区纬向风的季节内变化与其南北两侧的变温有关,但是更多取决于其出口区北侧的降温,该区域天气尺度(30天以下)上升运动绝热降温加大了气温南北梯度。此外天气尺度的风场对天气尺度温度场的冷平流也对北侧降温有较大贡献。急流出口区季节内尺度西风增强时,其南侧为升温,同样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所导致。出口区急流的季节内变化对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影响显著。在30-60天尺度上,当西风正异常时,我国东南部及以东南海域降水偏少。其主要原因是急流异常偏东,我国南方地区被来自北方的高压所控制,冷空气偏南,水汽也无法输送至此,水汽条件不够充沛,不利于降水的产生,并且整个南方地区垂直环流均为下沉运动,无法满足降水的条件,因此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少;反之则亦然。(2)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季节内变化相对于出口区要小。入口区季节内变化最大的区域出现在30o-40oN,110o-130oE区域,且冬季急流入口区200h Pa纬向风有两个季节内振荡周期,分别为30-60天和10-30天。对于入口区附近的30-60天振荡来说,无显著的传播特征,而是在原地增强或者减弱,与出口区较为类似。入口区异常西风增强,同样取决于其北侧的显著降温和南侧的增温,以北侧降温为主。出口区北侧平均气流对天气尺度温度的冷平流以及出口区南侧平均气流对天气尺度温度的暖平流是其温度变化最为主要的原因。30-60天急流的季节内变化对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于入口区西风正异常时,我国东南沿海至东南亚地区降水偏多,我国中部地区及日本半岛附近降水偏少;当入口区西风季节内振荡为负异常时,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偏少,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入口区纬向风的30-60天变化与我国降水关系密切。随着入口区纬向风的季节内增强,降水区从西向东移动,对流层中层,可见整个贝加尔湖等地为异常低压槽所控制,冷空气势力较强,而在对流层低层可见充沛的西南风水汽输送,从而我国南方有较多降水;当纬向西风达到最强,其北部为异常低压槽,南部为异常高压脊,纬向西风开始减弱时,则从对流层中层,我国东部地区处于异常高压脊前,对流层下部也为异常北风控制,不利于降水的产生。在急流附近,其次级环流显著,降水的增强与减弱都与其上空纬向风异常所引起的次级环流有关。(3)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10-30天的季节内振荡变化同样引导急流出现东西向的振荡,且急流10-30天振荡有较为显著的传播特征,并且强度也随之增强或者减弱。在10-30天尺度上,对引起入口区纬向风振荡最为显著的原因是该区域北侧的温度变化。10-30天尺度纬向西风的增强与该区域天气尺度(10天以下)上升运动绝热降温从而影响温度梯度有关。此外该区表现为冷平流,该冷平流则由天气尺度冷中心在平均气流的推动下产生。急流出口区南侧为升温,同样为天气尺度暖中心在平均气流的推动下产生的暖平流所导致。同时该区域表现为天气尺度下沉运动绝热增温也会对温度变化产生影响。冬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入口区10-30天季节内振荡为正异常时,我国东南地区以及其以东的海域降水偏少;当入口区急流季节内振荡为正异常时,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偏多。但在10-30天尺度上,我国南方降水与纬向风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