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扩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本文以农民群体中的失地农民为聚焦点,研究并提出失地农民增加收入途径,是解决日益尖锐的失地农民问题,挖掘农村消费需求的双赢之举。以期推进“三农”工作,实现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失地农民是从农民职业和制度身份的角度来定义的,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近郊,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演进,在县域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的小城镇周边村落区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由于国家强制性征收或城市规划等原因使得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的身份也变得有其名而无其实,生活条件也并未因不再从事农业而得到完全的转变,“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依然是他们所面临的窘境。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而城市的扩张必然大量占用农民的土地。农民失地后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并未提高,农村的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也未得到更多改善。失地农民由于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已经告别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再也不能够通过土地自给自足。这样的现实与城市化所追求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农民生产资料的改变,使得失地农民变成既非农民,又非市民的特殊群体,农村地区也成为了既非农村又非城市的特殊区域。失地前农民大都以传统农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失地后,他们虽已像城里人一样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憩的把一辈子的岁月都献给土地,但他们却不能像城里人那样坦然。在社会福利,就业安置等方面遇到了尴尬,无奈的在不伦不类的状态下生存。一味追求城市的外在形态造成失地农民逐渐扩张,农村城市化不仅仅是在农地上建造有着城市外貌的建筑,而更多的是在如何才能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上下功夫,这才是城市化的目的所在。本文在比较农民失地前后社会福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并指出失地农民现状存在的帕累托改进,增加失地农民收入是完成帕累托改进的路径选择。而目前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加大征地补偿费用,跟进社会保险制度等方面。面对越来越庞大的失地农民,政府补贴总是显得杯水车薪,仅靠有限的征地补偿款度过余生,始终只是权宜之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文基于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了失地农民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制约失地农民增收的因素并给出失地农民增收的建议及对策,以期能对改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有所禆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