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胀惯性、价格传导机制、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测度,作为重要的经济特征,对研究处于经济增长转换阶段的中国经济,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意义。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证明,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单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更是不能解决经济中出现的全部问题。过度依赖货币政策,忽视价格体系反映出的经济特征信息,无法阻止繁荣掩盖下的各种矛盾累积与最终爆发的结果。在维护价格体系稳定的同时,更应该尊重价格体系客观反映出的经济特征信息,才能准确掌握经济形势并作出科学的决策。我国经济在转换阶段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从经济数据中提取信息,需要更加科学可靠的计量方法。通胀率与经济增长率数据的非平稳性、动态结构的不确定性、价格指数之间因果关系的不稳定性,给经济特征实证研究增加了困难。本文以混合分层结构的Gibbs抽样方法,基于分层Dirichlet随机过程构建的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及其多元形式,为非平稳与结构不稳定经济数据,提供了一元动态结构和多元因果关系的时变分析方法。应用于通胀惯性、价格传导机制与经济增长稳定性测度等经济特征的实证研究。释疑经济理论上的争议问题,支撑现实政策的科学实践。基于菲利普斯曲线与泰勒规则发展的通胀惯性模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工具。本文以创新的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模型实现对通胀惯性的有效度量,考察通胀率动态与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释疑经济理论争议。并在此基础上,将计量方法和研究思想推广到覆盖上中下游的价格指数体系。通过价格指数之间的价格传导机制,进一步从价格体系中提取经济特征信息。从需求、供给和货币层面具体反映当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效果。最后,将创新方法推广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测度研究,综合运用本文实现的计量方法,测度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与多个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的不同,导致经济增长稳定性上的差异。重点从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的角度,测度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本文实现的经济增长稳定性测度模型,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转换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理论研究基础,我国经济转入增长新常态后,经历经济转换阶段复杂经济形势的社会现实,注意到现有计量经济方法对相关经济特征数据实证分析中的困难。在理论框架研究方面,总结了有关货币政策与通胀惯性、通货紧缩,价格传导与经济增长等问题的相关文献。在计量方法研究方面,重点总结时间序列与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成果,跟踪统计学在贝叶斯非参数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结合理论问题创新计量方法,应用创新方法推动理论研究。首先,本文设计了无限状态Markov区制转移自回归模型(IMS-AR)及其实现算法,该模型将分层Dirichlet过程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相结合,适用于非平稳性与结构不稳定性数据的计量分析,不仅解决了传统Markov区制模型只能给出区制状态概率,不能给出模型参数后验估计的问题,还可有效度量时间序列AR结构的稳定性,检验动态过程的局部最大特征根,提供区制数量的后验分布、区制状态与与结构断点概率、滞后项系数与扰动项方差的后验估计。当应用IMS-AR模型侧重估计时变参数,而非重点考察区制状态的结构突变性质时,本文称之为无限状态Markov区制时变自回归模型(RTV-AR)。本文将设计思想扩展到多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设计并实现了无限状态Markov区制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RTV-VAR),应用于多元时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创新实现的计量模型可兼容具有非平稳性与结构不稳定性的经济数据,能够更充分挖掘出隐含在其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分析经济数据的动态结构,度量二元或多元变量之间时变的因果关系,为计量经济学处理非平稳数据与多元时变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其次,本文从菲利普斯曲线与泰勒规则组成的通胀惯性理论模型出发,结合IMS-AR模型,组成通胀惯性的计量模型。度量结果显示,近期美国的通胀惯性产生了区制变动,且与其货币政策高度相关,证实了通胀惯性理论模型的有效性,警示频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代价。利率工具在加速实现政策效果的同时,也导致了通胀惯性的不稳定,打破了广泛意义上的价格体系稳定性,暴露出单一目标货币政策框架的缺陷。我国的通胀惯性明显对近期的利率政策做出了值得关注的响应,显示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敏感和有效的市场化利率体系与传导机制,提升了我国货币政策效率的同时,也警示对利率工具的谨慎使用。本文从通胀惯性的视角考察通货紧缩的实证表明,需求端的下游价格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惯性结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稳定,体现需求稳固;供给侧的上游生产价格,在经历了生产率持续增长的过程后产生了结构性的分化,正在调整中恢复稳定。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在经历了生产率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生产环节价格增长过快。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是近期PPI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而PPI在结构性上的分化,CPI惯性指标的稳定,也说明真实需求并没有下降,表明居民消费能力的增长从需求侧起到了拉动经济和稳定价格的作用。根据“生产力标准”的原则,生产力导致的价格变化不应该被抵消,当前的低通胀与价格下降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在“生产力标准”之下,也需要防止与要素生产力进步出现不一致的通货紧缩,否则经济主体可能会误解为真实需求下降了,导致价格水平普遍下降。第三,本文应用RTV-VAR模型实现对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多元时变分析,以二元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出价格传导机制的总体结构,以多元Granger因果关系提取出价格传导机制的核心结构,并总结其动态演变过程。从价格传导机制的视角研究我国经济的需求效应与供给效应。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经济中的需求拉动效应持续显著,受外需影响有所减弱,有必要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节,积极稳固和适度扩大总需求。成本效应长期持续,外部供给冲击作用不容忽视。生产环节的价格调整,符合“生产力标准”有助于推动供给侧改革,发挥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货币政策因素在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历国际冲击因素的影响下,对保持国内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有效的调控作用。良性的通缩,有利于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适度地放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生产力提升与外部冲击的影响,保证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第四,本文应用RTV-AR模型实现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测度,国际比较的实证结果表明,以投资扩张和要素投入驱动的高速经济增长方式无法长期持续,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稳定性差,易受冲击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现有增长方式的驱动力依然强劲,新的增长方式正处于转型阶段。以他国经验为鉴,把握当前的发展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适时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务之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曾经的日本经济增长过程有相似之处,都曾经受益于政府政策的支持效应与发展对外出口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经济的内需仍持续发挥着拉动经济的作用,即便近期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也不会陷入类似日本经济因内需不足,新旧经济增长驱动力不能接续,即使实施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也无法改变的通缩困境。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发展历程中都存在经济增长从不稳定向稳定过渡的转型阶段。实证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率与通胀率在2010年之后,呈现出动态趋势稳定、波动性降低、局部平稳等新常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