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分析目的:探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本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3年5月至2013年5月总计93例GEP-NENs患者临床病史资料和随访数据。分析患者临床病理数据,并以总生存期为主要观察终点,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GEP-NENs患者男女比例1.4:1,平均年龄57.1岁,中位年龄53岁,发病高峰50-59岁。2.原发灶位于结直肠(33.3%)、胰腺(25.8%)、胃(18.3%)、阑尾(12.9%)和小肠(9.7%)。非功能性GEP-NENs占84.9%,无特异临床表现,多表现为腹部胀痛(63.4%)、消化道出血(28.0%)等,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多见占位性病变。3.成功完成病理复片的GEP-NENs患者中,神经内分泌瘤(NET)占73.8%、神经内分泌癌(NEC)占23.8%、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占2.4%;G1、G2和G3级肿瘤分别占52.4%、21.4%和26.2%。4.免疫组化染色突触素(Syn)阳性率89.5%,高于嗜铬粒蛋白A(Cg A)的阳性率70.9%,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5.初诊52.5%的GEP-NENs浸润肌层/浆膜层,20.0%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14.0%发生同期远处转移。6.91例(97.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7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7.患者平均生存期(92.7±6.4)月。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5%、74.3%和65.8%。8.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原发灶的分级、分类、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与预后相关(P值依次为0.003、0.001、0.038、0.015和0.006)。结论:GEP-NEN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是其主要的诊断方法。GEP-NENS总体预后相对较好;病理分级与分类、浸润深度、是否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等与预后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胃神经内分泌癌相关mi RNA表达谱分析目的:筛选胃神经内分泌癌(GNEC)特征性差异mi RNA的表达谱,并对其靶基因和信号通路进行分析,探寻GNEC潜在生物标志物,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为该肿瘤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9对GNEC肿瘤组织及对应正常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样本并提取总RNA,其中3对GNEC肿瘤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进行mi RNA基因芯片检测,筛选出GNEC中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并对其作生物信息学分析。挑选部分差异表达mi RNA,通过q RT-PCR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结果:1.GNEC的FFPE样本中抽提的总RNA,质量良好符合后续实验要求。2.使用mi RNA基因芯片筛选出了38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其中17个mi RNA表达上调,21个mi RNA表达下调(FCabs≥2.0且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大量靶基因和信号通路信息。3.应用q RT-PCR方法对挑选出的12个mi RNA进行扩大样本量验证,成功筛选出了7个差异表达的mi RNA:其中hsa-mi R-196a-5p、hsa-mi R-183-5p、hsa-mi R-18b-5p表达显著上调,hsa-mi R-122-5p、hsa-mi R-378a-3p、hsa-mi R-422a、hsa-mi R-490-3p表达显著下调。4.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显著差异表达的mi RNA可能通过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等生物过程,有望成为GNEC潜在肿瘤标志物。结论:GNEC中存在mi RNA差异性表达,mi RNA可能参与GNEC的发生与发展;特异的mi RNA表达是否有望成为GNEC潜在的诊断和治疗分子靶点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