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自问世以来,研究者甚众,成果显著,然而对于其中的官吏形象研究较少。本人正是在导师的指点下,针对这一问题,继续对其探究。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评点研究,主要从封建道德伦理的角度阐发个人的见解,虽然看法独特,见解深刻,但是太过零散;著作研究,多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它的反封建意义的角度,评价《聊斋志异》中的官吏作品,未免过于狭隘,同时也过于简单了;论文研究,进一步解析聊斋中官吏形象的意义,但是限于篇幅的原因,这些论文也仅仅是抓住一点,难以顾及其余,并没有完整的分析。本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图进一步阐述《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的特征,创作特色以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探寻蒲松龄创作这些官吏作品的因由。清代初期战火不断,统治者无暇顾及吏治问题,大量接收前明的官吏,造成了官吏队伍素质的整体下降。蒲松龄作为一个下层文人,对于人民的苦难感同身受,引发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对清明政治的呼唤。同时作为一个渴望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实现士志于道传统却又屡屡不得志的落魄书生,只好寄心事于笔端。第三部分,由于《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存在交叉的现象,本文只是笼统的将《聊斋志异》中的官吏形象大致分为清官形象系列,贪官形象系列,酷吏形象以及其他官吏形象,并简要分析了他们的内在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聊斋志异》中官吏形象创作的艺术特色。一是痛彻的感情投入。蒲松龄是借鬼狐史写“垒块愁”,字里行间充满了他的真情实感,浩然正气。二是寓言化的批判艺术。由于清廷的文化高压政策使得蒲松龄不敢明目张胆的大肆暴露朝廷的黑暗,而采取了借阴间写阳世、借物写人和借梦写真的艺术方法,达到了批判的目的。三是对比的写作手法。官吏形象塑造的虚实对比,叙写的详略对比,作者的态度对比。第五部分,系统分析了蒲松龄理想官吏形象创作的思想以及创作思想的渊源。蒲松龄理想官吏塑造思想主要表现为任贤与能的选才观、仁者爱人的亲民观、审思细查的狱讼观和法外复仇的思想。而这又是和儒家思想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儒家强调仁政爱民,选贤任能,反对暴政。蒲松龄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点。第六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突出了蒲松龄官吏思想的现代性,以及官吏形象塑造的突破意义,同时指出了蒲松龄官吏塑造的粗略,简单的缺点,评价了《聊斋志异》官吏形象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