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未来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城市化继续推进的背景下,探讨城市热岛效应(UHI)与高温热浪的相互作用及其健康影响,对区域尺度上人群健康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气象数据、多源遥感影像及统计数据,分析了典型高温年长三角省会城市的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定量研究了高温热浪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协同作用,并在栅格水平上对长三角地区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从年平均热岛强度来看,上海市2013年全年平均城市热岛强度显著高于杭州及南京。在季节变化上,各城市1-12月白天UHI与城区地表温度呈顺时针分布,呈现出暖季高于冷季的特点;而夜间各季节地表UHI分布相对较稳定,个别月份出现城市“冷岛”现象。(2)夏季高温热浪加剧了各城市的地表热岛效应,以大城市尤甚。城市热岛强度与城区地表温度呈线性相关,随城区地表温度的升高,上海、杭州及南京市白天UHI分别以0.142℃/℃、0.127℃/℃、0.102℃/℃的速率上升;夜间,各城市地表UHI上升速率放缓,上海市和杭州市上升速率分别为0.138℃/℃和0.108℃/℃,而南京市夜间UHI与城区高温强度的相关性不明显。(3)从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来看,相比非高温日,高温热浪期间各土地覆被类型与城市建成区的温差显著扩大,水体和林地是地表温度低值的主要分布区,耕地次之。而夜间存在水体温度高于城区的现象,且相比非高温期间更加显著。(4)从高温灾害人群健康风险来看,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上海、江苏常州、浙江杭州、宁波、无锡、嘉兴、台州等城市的中心城区,较高的人口暴露度和城市高温胁迫是人群高温风险的主导因子。而大城市的近郊以及各相对规模较小的城区风险等级次之,受各风险因子的综合主导。此外,相对欠发达地区虽然人口暴露程度相对较低,但高温胁迫和人群的社会脆弱性共同决定了这些地区也存在较高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