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多年,国内中小学在课堂管理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出现了这些变化,但是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的小学课堂管理尤其是课堂常规仍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因素。常规,作为课堂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规范或制度,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人们的教育视野之外,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课堂常规也没有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做好小学课堂常规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现有的管理观点和策略,加大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国内外对小学课堂常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第一个部分从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历史出发,从最初的教育制度化的发展过程中去探析,追溯了课堂常规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指出教育的发展应超越制度化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本真的的教育,课堂常规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规范性的力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秩序空间。在探讨课堂常规与人的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当前的小学课堂常规无论是在内容、实施方式,还是在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方面都发生了“异化”,强调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控制与约束,演变成一种严格的规训力量。要研究课堂常规中规训化现象的本质,还必须要了解规训化教育的缘起及其内涵,本文认为规训化教育体现的课堂常规是指在课堂管理中常规产生出一种权力机制,通过纪律和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行为和思想进行强制约束与控制,而忽视了学生内在、自由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小学课堂常规管理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归纳目前小学课堂常规管理中规训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在对课堂常规的认识中,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对于课堂常规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将课堂常规视作维持课堂秩序的手段以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常规教育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功能;在常规的制定上,其制定方式以及制定的内容都呈现教育规训化,制定内容上主要包括对学生的身体规训、时间与空间的规训、言语规训;在常规的维持上,是学校和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处理违规行为以维持课堂秩序,采取的方式有: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之后,在这些规训化现象的揭示中,对常规中的规训化教育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规训化教育的缘由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第三部分是对改善小学课堂常规中的规训化现象进行策略思考。主要内容有:第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课堂常规管理人本化;第二,师生共同参与常规制定,制定内容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第三,常规管理要民主化,教师放权,以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第四,教学和管理息息相关,教师要超越常规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