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在现行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对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地区平衡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产业关联作用不仅改变了制造业生产实物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助于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从制造业母体脱离出来的生产者服务业,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密切,两者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制造业为生产者服务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生产者服务业为制造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撑。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空间结构和交互创新三个角度分析了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后文实证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采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运用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四个指标,对我国的两种不同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生产者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带动能力较弱,虽然其拉动作用主要集中在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服务业部门,但是其带动作用不足,都达不到社会的平均水平:生产者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部门的支撑作用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成本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部门,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部门的支撑作用有限且也同样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本文还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两种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借此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地区差距存在的原因。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1991-2010年的数据,定量的分析了广东、江苏、河南、湖北、重庆、新疆六个省区的两者互动程度的差异。得出了下面的结论:从总体上看成本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作用要大于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成本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增长1%时,制造业的增长基本都在1%以上,而且东中西部的差距不是很大;而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增长1%时,制造业的增长都在1%以下,而且东中西部的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增长弹性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增长弹性大于西部地区。由此,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地区差距主要是由差异化驱动的成长模式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和制造业的互动程度差异造成的。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的最后部分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我国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此来缩小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地区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