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的场所,它们均担负着教育儿童的责任,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更好融合,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手段,更是建设现代化学校制度的需求。小学生自制能力欠缺,尚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家长和教师有较强依赖性,他们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约束与要求,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因而研究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家校合作有深刻的意义。本研究参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家校合育现状调查问卷、赵澜波的北京市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状况调查表等资料,将家校合作分为认识、家校关系、意愿、领域、方式和效果评价六方面,并从认知与行动两个大维度比较分析;同时选取Q市某小学一二年级家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收集信息,通过SPSS中的频率统计、均值、方差等分析该校家校合作的常见问题及原因。研究发现,家校合作在班级内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各因子均值较高。但从均值和方差数值来看家校合作存在被动现象,存在家校双方对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合作主动性、双方地位不平等,家校合作领域片面化、家校合作途径虽多但表面化及效果与评价时效性差的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教师和社会四层面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家庭层面:对家庭的教育职能认识不清和工作生活忙碌无暇顾及;学校层面:忽视沟通的双向性和缺乏相关培训课程;教师层面:教师工作量饱和和沟通合作技能匮乏;社会层面:缺乏相关政策制度、传统的教育观念误区和成绩至上的社会风气。为完善小学低年级家校合作现状,研究者提出策略:联合双方力量,增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增强双方参与度,调动家校合作主动性;推进平等合作,建立伙伴型合作关系;提升合作能力,拓宽家校合作的领域和途径;健全合作体制,保障家校合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