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清律例》卷三十二《刑律·诈伪》篇规定了“诈假官”一罪,该罪是指用欺诈手段骗取官职或者假冒官员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是唐朝以来历代律典规定的罪名。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非常注重保护代表其行使权力的官员的威信与形象,对于那些打着官员的名号进行犯罪的人自然会加以处罚。因此,古代法律对这种犯罪的规定经历着不断地演变,经汉、唐、宋、明到清,已经发展成为完善的“诈假官”罪律例体系。《大清律例》对“诈假官”罪共规定有两款律文和九款条例,是在清律典中规定条文数量较多的罪名。同时,清朝在司法实践中也经常运用“诈假官”罪的规定来规制“诈假官”犯罪行为,其中“假差吓财”成为多发型犯罪,出现了大量疑难、复杂案例。但是学术界对“诈假官”罪的研究尚付诸阙如,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全面与系统地研究,以弥补其不足。本文在总结分析相关法律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刑案汇览》所辑录的大量“诈假官”罪案例,对清朝“诈假官”罪的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做出一个比较系统性的研究,从而得出其对现行刑法相关罪名的现实启示。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宏观上对“诈假官”罪进行概述,界定“诈假官”一词的含义,把握“诈假官”罪的历史脉络,从而在法律语境下明确“诈假官”罪的概念。第二部分阐述清朝“诈假官”罪的立法表达。首先论述清朝“诈假官”罪的律典规定,清朝立法自1644年入关到1912年清帝退位,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清初形成期、中期稳定期和清末变法期。清朝“诈假官”罪的规定也随之制定、发展到废除,具体表现在两部律典与一部草案中。这部分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清朝律典对“诈假官”罪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其立法规定进行形式上的分析;接着对“诈假官”罪的犯罪构成、刑罚种类与刑罚裁量进行系统地研究,是对其立法规定进行实质上的分析;最后与相近罪名辨析,从而对清朝“诈假官”罪的界定更加准确;第三部分研究清朝“诈假官”罪的司法实践,通过对《刑案汇览》中复杂、疑难的典型案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出清朝“诈假官”罪的司法运行特点。第四部分研究清朝“诈假官”罪的现实启示,通过与我国现行法规的比较,总结出我国现行刑法对招摇撞骗罪规定的不足,从而阐释清朝“诈假官”罪对现行刑法规定的招摇撞骗罪的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