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在中国德语专业课堂中的教学应用——以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m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使得文化的交流与共存成为又一重要课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开放型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外语教学课堂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年的德语教学发展显示,我国高校的德语课堂,尤其是德语专业课堂,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习得。语言在作为交流工具的同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不仅是自身文化的传播,也是对他者文化的学习与包容。因此,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诗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学类型,却在文化传承日益重要的今天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文人有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却在各种文学形式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历程中,由于诗歌语言与日常口语的较大差距,更是经历了谈诗歌而色变的阶段。   本文从诗歌独有的文学特点出发,阐述了诗歌对自我发展及人格完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潜力,试图以此为理论依据,为诗歌在德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找到立足点。   此外,笔者对诗歌在当今德语专业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的德语专业为模型,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教材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几种诗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运用方法。   当然,由于笔者的阅历以及论文篇幅有限,对于许多问题不能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该领域的研究也尚未成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  
其他文献
期刊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研究多侧重于管理方面,而对于他们在中国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关注和研究甚少。   本研究借鉴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和Ward
民歌是大众创造的民间文化和智慧结晶。目前对民歌歌词的研究较为少见,而且主要基于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缺乏大量真实数据的支持。近年来,语料库方法成为语言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古典小说《红楼梦》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小说中有多种文学体裁,包括叙述体、对话体、诗歌体等,堪称一部“文备众体”之作。自《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出现20多年
期刊
介绍了国外临近空间飞行器与防御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临近空间飞行器的主要运动特性与打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临近空间防御制导控制所面临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为临近空
文章以基于分块的离散余弦变换(BDCT)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CT图像压缩算法。首先,将源图像分解为32×32子图像并对每一图像块进行DCT运算,进而对量化后的DCT系数进行位平面编码以消除编码冗余,最后利用分块效应图像在小波域中的特性,进一步对分块效应进行消除。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获得的解压图像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上都拥有较之JPEG2000更好的压缩效果。
布努斯·诺里斯(1960-),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他以社会讽刺剧著称。《克莱伯恩公园》(2011)便是其一,并获得普利策奖(2011)与托尼奖(2012)。该剧披露了在偏见与冷漠的威
萨伊德《东方主义》一书引起了有关西方如何看待东方的激烈讨论,并掀起了后殖民研究的热潮。尽管表面上西方主义可被视为东方主义这一强势话语的对应物,但它能否胜任这一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