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使得文化的交流与共存成为又一重要课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开放型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
外语教学课堂是培养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场所。近年的德语教学发展显示,我国高校的德语课堂,尤其是德语专业课堂,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习得。语言在作为交流工具的同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承的途径——不仅是自身文化的传播,也是对他者文化的学习与包容。因此,文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外语教学课堂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遗憾的是,诗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学类型,却在文化传承日益重要的今天始终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文人有云:“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却在各种文学形式欣欣向荣的当今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历程中,由于诗歌语言与日常口语的较大差距,更是经历了谈诗歌而色变的阶段。
本文从诗歌独有的文学特点出发,阐述了诗歌对自我发展及人格完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潜力,试图以此为理论依据,为诗歌在德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找到立足点。
此外,笔者对诗歌在当今德语专业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研究,以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的德语专业为模型,从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教材运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几种诗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性运用方法。
当然,由于笔者的阅历以及论文篇幅有限,对于许多问题不能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该领域的研究也尚未成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