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运用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观察治疗前后腹痛或腹部不适、大便次数、大便溏稀等症状的变化情况,评价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1.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中药白石汤治疗组30例、西药得舒特对照组30例。
2.治疗组采用白石汤治疗(炒白术20g,石菖蒲6g,地榆15g,乌梅6g,仙鹤草15g,肉豆蔻10g),每日1剂,煎2次,于早、晚餐后30分钟服用。对照组口服得舒特50mg,每日3次。两组均以连续用药8周为一疗程。
3.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综合疗效及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积分,作出综合评定。
结果:
(1)总体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30例中,临床痊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30例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的总体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2)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作用。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症状总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3)治疗组对改善肠鸣矢气、腹胀症状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对食欲不振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腹痛、腹部不适、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次数、大便溏稀及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白石汤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从临床角度验证了白石汤是治疗IBS-D的有效方剂。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白石汤对大鼠肠粘膜肥大细胞(MC)活化、脱颗粒情况及5-HT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26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5组,空白对照组3只,西药组5只,其余每组各6只。实验前10h禁食,自由饮水。各组大鼠采用生大黄煎液灌胃和束缚应激刺激法造模。空白对照组:不予造模,不予以任何药物干预;模型组:按上法造模后,予以0.9%生理盐水灌胃,10ml/Kg,2次/日,连续一周;中药高剂量组使用35%浓度颗粒剂灌胃,1.22g/次,2次/日:中药低剂量组使用10.5%浓度颗粒剂灌胃,0.31g/次,2次/日,连续一周;西药组:以得舒特按30mg/kg灌胃,1次/日,连续一周。一周后分别脱颈椎处死各组大鼠,剖取大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粘膜,免疫组化法行MC甲苯胺蓝、类胰蛋白酶、c-fos染色及5-HT染色,进行相关病理观察,分析大鼠肠粘膜下层MC总数及活化数、5-HT指标值。
结果:HE染色后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大鼠肠粘膜组织炎症情况好转;与西药组相比中药组治疗后大鼠肠粘膜组织炎症改善更为明显;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疗效稍优,基本呈正常大鼠肠粘膜结构。
经甲苯胺蓝染色、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后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剂量、高剂量组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西药组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低剂量、高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c-fos染色活化大鼠肠粘膜活化肥大细胞(MC)情况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与中药低剂量、高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能减轻肠粘膜炎症程度,抑制炎症后肠粘膜肥大细胞(MC)的迁移生成,明显减少肠粘膜肥大细胞MC数量。
5-HT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与西药组及中药低剂量、高剂量组相比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与中药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能明显抑制大鼠肠粘膜5-HT的表达。
结论:白石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可能与减轻肠粘膜组织炎症、减少肠粘膜MC活化,降低5-HT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