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一个“有序异质体”,语言变异和变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变异和变化进行了研究,其中语音层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是在语法变异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薄弱。本文主要通过对变式“有没有VP”和变式“有VP”的定量研究探讨了语法变异的产生和扩散,定量研究包括文献检索和社会问卷调查两部分,分别对普通话使用者的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调查。变式“有没有VP”和“有VP”的产生原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指心理趋同性、结构对称性及类推原则等,外部因素主要是指语言接触;其扩散机制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阶层和地域方言等社会变项有密切关系,女性、年轻人、中中阶层及变式“源方言”地的人们对其扩散有重要推动作用;文章也研究了相关两组语言变项的结构分和和社会分布情况,探讨了语法变异的判断标准、产生原因和扩散机制。通过研究和探讨,文章进一步确认了前人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为语言变异与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和论据,也许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理论。
本文包括引言和四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语言变异与变化研究现状以及学界对语法变异的界定与研究情况。根据意义、功能标准,我们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两个语法变项,并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变式“有没有VP”和“有VP”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等。
第一章对定量调查的假设、研究样本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根据探索性调查假设变式“有没有VP”和变式“有VP”的扩散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阶层和地域方言有关,因此在进行文献检索和问卷调查时着重注意了这几个方面,最大程度保证样本能够代表总体。在研究方法方面,综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显象时间观察法等多种方法。
第二章主要整理和比较了定量调查的各项数据。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女性作家、年轻作家、港台作家作品中出现这两种变式的频率远远高于男性作家、年纪较大的作家和北京(天津)地区的作家。在社会问卷调查中,本文赋予各选项不同的权重,更直观地表现了人们对这两种变式的语言态度和使用情况。我们将被调查人分为男性和女性,19岁以下、20岁至39岁、40至59岁和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中下、中中和中上三个阶层,闽粤方言区、官话方言区和其他方言区三大方言区域。数据显示,大多数被调查人的语言态度是中立的,尤其是对变式“有没有VP”,但是也有部分人对此表示反感;女性、年轻人、中中阶层和变式“源方言”地域的被调查人对此接受度更高,也更经常使用,但是性别对变式“有没有VP”的使用影响极小。
第三章对上述数据进行了讨论,探讨了两个变式的结构分布、社会分布和扩散机制。变式“有没有VP”在长句结构中更经常出现,主要由于其在长句结构中表意更清楚,重点突出;短句结构中人们更经常使用的是标准变式“VP了吗”,这主要是由于说话习惯。“有没有VP”和“有VP”两个变式在社会分布上具有一致性,主要分布在女性、年轻人、中中阶层和变式“源方言”地域说话人中,其扩散需要社会动力,也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变式“源方言”地区具有优势的经济地位,随着当地文化迅速向外扩散,变式“源方言”也相应成为强势语言,变式“有没有VP”和“有VP”在向外扩散过程中,最先为喜欢追求时尚新颖的女性和年轻人接受,也为最注重自由、希望掌握更多资源的中中阶层接受。
第四章是本文的总结,进一步探讨了语法变异和语法变项的判断标准、产生原因及扩散机制。本文提出语法变项的判定不仅要有不均衡的社会分布,还应该严格遵守同义同功能的标准;语法变异的产生原因离不开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结构的发展和心理趋同性,外部因素主要是语言接触和社会发展等;性别、年龄、阶层和地域方言会对语法变异的扩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