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以正身,乐以修德。礼乐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礼乐文化的承受者和传播者,乐官是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群。盲人乐官作为宫廷乐官中一部分特殊的人群,他们在宫廷中地位的兴衰变迁更是先秦社会、宗教、文化、政治制度的缩影。但是,在当前的乐官制度研究中,对盲人乐官追本溯源、贯穿始末的研究,仍然处于薄弱的环节。本文尝试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先秦盲人乐官的兴衰与变迁制量于先秦社会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本文认为瞽矇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虽然有不少考古的文物出土,但大部分流传于今世的文献记载都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这一时期“诗”、“乐”、“舞”是一体的。乐也并非是用来娱乐的手段,而是用来沟通天地神灵的工具。《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就被认为是祭祀时的组歌。而更有考古学家认为,在河南舞阳出土的贾湖骨笛是早先氏族集团首领用来实施巫术的法器。瞽矇就萌芽于这些沟通天地的“巫”的角色中。目前,据史书记载的远古时期的乐官也有很多,如伶伦、夔、虞幕、朱襄氏等等,经分析推测,本文认为有记载的第一位瞽矇当为舜的父亲瞽叟。不过,在国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尽管有夔、瞽叟这样的人担任乐官的职能,却还没有达到乐官这样的职位。第二,夏商时期是瞽矇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王权意识的出现,有了官与民的区别,而瞽矇因其自身具备的文化职能,也从民间走向宫廷。甲骨卜辞证明“殷人万事求卜”。先民们相信处于黑暗状态的瞽矇能更好的与神灵沟通。因此,在通神仪式中瞽矇占据着“呼神唤神”、“沟通天地”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这些瞽矇精通于乐律,善于将历史发生的事件编写成抑扬顿挫的诗歌进行朗诵,便具有了传诵史诗的职能。殷商末期的用乐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变,从祭祀神灵渐渐变成统治者享乐的工具。从商纣王“使男女三百倮相逐期间,为长夜之饮”就可以看出侈乐的程度,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宫廷乐职人员的增多,其中就包括瞽矇这部分人群。在甲骨卜辞中也有不少关于瞽矇的记载。侈乐之风的盛行加速了商王朝的瓦解。殷商末期,殷乐官奔周,有一部分瞽矇也离开宫廷逃走,他们对周初的乐官制度改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认为夏商时期文化艺术的发展为瞽矇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其部分职能在此时期就有所体现。第三,周朝取代了商朝之后,由周公完备了礼乐制度,并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若按《周礼》记载:“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又六十人,”他们在宫廷担任乐职的人员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瞽矇除了有宫廷娱乐的表演职务之外,因其目盲耳聪,而具备占卜等职能;因其善于记忆世系谱牒,也具备讽谏的政治职能;又因为是挑选出来的德才兼备之人,又具有教育国中弟子的职能。为了帮助瞽矇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每位瞽矇又配有专门的“相”,或者称为“眡瞭”来帮助他们,以彰显“温籍之仪”。“相”也在宫廷乐职人员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同时兼备一些音乐方面的职能。本文认为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备与春官的设置,让瞽矇的发展达到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而其职能较之殷商时期也有所传承和转变。第四,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周王室衰落,各诸侯国纷纷崛起的时期。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各诸侯国僭礼作乐,群雄割据,称霸天下。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礼乐制度的破坏,对宫廷乐官的发展也是致命的打击。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逐渐开始转变,不再完全相信上天神灵主宰着世界,开始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所谓的“五行”就是组成世界的本源。这一认识虽然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已经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前推进了很大一步。因此,那些能够沟通神灵的瞽矇也逐渐丧失了原来的地位,被逐出宫廷。虽然他们流落到民间,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但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种种因素却在民间音乐中绽放出光芒。本文也对瞽矇流落到民间对后世的影响做了相关的论述,认为先秦时期的瞽矇对我国的说唱音乐,以及儒家“诗乐之教”思想中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