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银行信贷优化行为的货币政策微观基础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整频率高、幅度大,尤其是2006年来频繁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流动性缓解通胀压力。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中各市场主体的影响及程度,受到政策当局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对银行信贷的控制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这是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主体地位,也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和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我国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信贷渠道的核心。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等微观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巨大,信贷供给规模是连接中央银行货币调控与实体经济的关键变量。针对近年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低于预期的现实,从银行信贷优化行为角度研究其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论文对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微观基础及银行信贷决策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在对银行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银行信贷行为进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银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信贷优化模型,以对银行信贷决策的进行程式化分析,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的真实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的信贷决策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有所下降,其重要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强烈的“倒逼”作用。这种“倒逼”机制形成的原因,既表现在银行作为一个市场化主体对风险和利润的权衡,也表现在各个经济实体,特别是银行本身,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国的信贷规模具有一定程度的内生性,并非为中央银行绝对控制,信贷规模对货币政策的响应程度有限,商业银行并非是货币政策的中性传导者,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降低。根据研究,本文认为我国货币政策不应该过分关注货币(信贷)供给,应该更多关注对货币(信贷)需求的调节和引导,同时货币政策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影响带来的效应比货币政策工具本身来的更大,应该加强对经济主体预期的管理。政策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也能提高经济主体对政策的敏感程度,持续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市场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预期。论文最后提出了策略建议。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FDI在近几年已经变成了增进全球化进程的最活跃因素,而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FDI接收方。为了让FDI更好的服务于吉林省经济发展,本论文对FDI相关理论和不同的运
组合式柱塞气举采油工艺是一种新型气举采油工艺。柱塞气举采油工艺主要利用的是天然气能量,天然气储存在柱塞下方,开井时,柱塞上下由于天然气的存在产生压力差,依靠压力差可
我们人才工作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不是没有人才,也不是没有发现人才,而是没有用好用活人才。历史上"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例子屡见不鲜。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未被发掘、重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放松管制的实施、金融市场自由化浪潮的兴起,固定收入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利率风险成为国际银行业经营困难的主要根源之一
本文总结了城市道路路灯安全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