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 EST)、儿茶酚邻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 COMT)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在位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并比较其差异,分析其是否具有相关性,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40例经病理学证实为子宫腺肌病的标本,及其相应的在位子宫内膜标本(其中增生期23例,分泌期17例),以及同时期因宫颈CINIII行子宫全切术的非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子宫内膜(其中增生其21例,分泌期19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SABC法)检测EST、COMT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比较两种因子在腺肌病组织中与相应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内膜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两种因子在同一时期,同一部位内膜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应用SPSS17.0进行t检验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1. EST蛋白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并集中于细胞两极,EST在子宫腺肌病组的异位内膜中表达强度稍高,但是与相应的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 COMT蛋白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中,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在位内膜组织及正常对照组内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位内膜组与对照组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两种因子在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无相关性,在正常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呈负相关性,其中增生期r=-0.498,分泌期r=-0.499(p<0.05)。4. EST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内膜中分泌期表达强于增生期,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OMT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组内膜中均表现为增生期表达水平高于分泌期水平,但仅在正常内膜中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根据我们当前的实验结果显示,COMT蛋白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异位内膜中表达水平较在位内膜及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异常增高,表明COMT在腺肌病异位内膜的雌激素代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其表达量与局部雌激素水平的调节可能有关。EST蛋白在异位内膜中的表达与其它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同时也证明了COMT在腺肌病异位内膜雌激素的灭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降低子宫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实验,无论是EST还是COMT均只是在蛋白质水平的研究,并没有检测其生物活性是否有变化,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检测两种酶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异位内膜中其生物活性水平,以及在恶变的子宫腺肌病组织中COMT是否有表达的缺失,或活性的降低。这将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并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其恶变提供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