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冬小麦不稳定越冬区的研究及最冷月气温的状态预测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ongta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前人对中国小麦气候生态区划指标,以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 9.2为图像处理平台,对1981~2000年中国小麦进行了逐年气候生态区划。通过对此20年小麦平均气候生态区划和前人的区划结果比较可知,由于近20年北方冬小麦生态区内各个气象站的最冷月平均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直接导致该气候生态区南界在20年间南北波动并有向北移的总趋势。 气候的年际变化导致我国北方冬小麦生态区南界的年际波动,形成了中国冬小麦不稳定越冬区。以ArcGIS 9.2为图像处理平台,确定了不稳定越冬区。中国冬小麦不稳定越冬区自西向东包括: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的少部分地区、河南省(除最南部和最北部的少数地区)、湖北省北部少部分地区、山东省中部和南部、安徽省北部以及江苏省中部和北部。 为在播种前选择适当的冬小麦品种,以减少由于品种与当地气候条件不符造成的越冬冻害,本文对冬小麦不稳定越冬区内气象站最冷月平均气温的未来状态概率进行了马尔可夫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单站平均预测准确率为82.73%;从2001年到2005年逐年进行一阶转移概率预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1.43%、89.29%、96.42%、92.86%和62.96%,平均达到82.6%:而进行连续2年、3年、4年和5年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2.97%,66.27%,58.18%和51.85%,状态预测准确率随着阶数的增加而下降。 当预测气象站未来的最冷月平均气温状态为小于0℃时,表明在预测年该气象站属于北方冬小麦生态区,应当选择具有越冬特性或冬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反之,则属于南方冬小麦生态区,应当选择不具有越冬特性或冬性较弱的冬小麦品种。对山西运城(53959)2007年的最冷月平均气温状态进行试预测,预测结果为小于0℃的状态,属于北方冬小麦生态区,因此应选择具有越冬特性的冬小麦品种,建议试种科农199、良星99、石022221(石麦15)等。这样就能在小麦的播种期,通过品种的选择,降低由于种植品种不当而造成的越冬冻害风险。
其他文献
用1958—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以及江河水流量资料分析了我国南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大尺度大气水汽汇的时空变化及其成因,结果表明: 华南
《今晚九点半》是福建南平观众耳熟能详的电视新闻栏目,它连续两度被评为福建省新闻名专栏,是南平媒体中唯一保持这一称号的新闻栏目。其收视率和知名度名列本地各媒体榜首。
本文利用吉林省2004年7月5目的一次降水过程的飞机观测资料,并结合天气图、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地面雨滴谱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本次热带气旋影响下的降水云系的宏微观特征;并利用
本文是对大伙房水库流域内,1990-1996年的入库径流量、降雨量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大伙房水库入库径流量,采用线性相关将四季方程进行比较发现:夏季前期入库量因子贡献最小,冬季前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天气频发,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日益突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研究该地区的高温热害的发生规律为减轻热害威胁、减小经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共104个气象站点1951年至2010年的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学与GIS技术分析了各地区高温热害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构建高温事件概率模型模拟各地区高温天气的发生概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别以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逐日、每6小时的气象要素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49年来最晚登陆我国的0428和7427两个冬季热带气旋个例的结构性质特点、影响热带气旋生成和发展的不同
实际估测的区域降水量不仅对进行洪水监测、发布洪水警报起指导作用,而且是各种水文和大气数值模式用到的重要的实测原始资料之一。目前地面雨量站测量的雨强和雨量因站网密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