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尤其是西部社会出现了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领域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频发。在这一背景下,本文运用福柯的微观权力视角分析和博弈论视角分析权力运作逻辑和征地实施过程,通过叙事方式对征地事件进行还原,在对征地特定“场域”中多元主体利用集体地权的模糊之处为自己辩护的种种策略、技术和关系的展示,揭示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意义和脉络,从而管窥转型中西部中国的立体结构。通过征地中集体地权的内部确立过程的还原,笔者试图对林场进驻前后发生于村民内部的由对收益的预期转化为“成员权”和有限排他权的冲突进行分析,阐述地权的集体属性在村落的实践逻辑。集体成员中的“灰色势力”和“先到先得”的强势农民在征地过程中与开发企业讨价还价,存在反制行为,称之为“弱者的强武器”。农村土地征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博弈过程,基层政府、农民、开发商等基于各自的效用目标,根据不同的策略和资源,援引各自的法律政策,进行着基于主体目标和利益的博弈。基层政府运用摆平、掩盖、推诿、上下级“联动”等策略,在招商引资的前提下与开发商实行“地方合作”,并让形似中立的法院天枰倾斜。在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博弈中,弱势的农民采用体制内外精英的联合、集体行动中的激励与惩罚机制、诉诸“问题化”、“合法化”等动员策略,并寻求包括律师、媒体以及邻近村落外界的支持,达成力量的最大化。此外,由于国家在集体土地上的制度模糊性,地权规则在乡村实践中存在几种影响规则变动的要素:集体意愿、村干部决策、开发商力量、基层政府意愿、协调会、国家政策和法律。每一要素通过竞争都可成为选择土地规则的力量,从而在合法性声称系统的背后使征地事件政治化。由格尔茨的“语言混乱”出发,本文提出“规则混乱”概念,试图概括县域范围内各主体对地权使用规则的主导要求,从而引发规则交织的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