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著名木本油料植物。贵州是全国的油茶中心分布区之一,面积位居全国第七,是我国油茶重点发展规划的十四个省区之一。但在生产上由于优质高产良种少,造林密度不合理、劣株比例大以及当地农民对油茶生产积极性不高,导致当前的油茶林普遍低产低效。 本研究综合利用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学、种群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多元统计分析等学科知识及实验技术,对铜仁地区现有油茶林种群结构和动态进行研究,提出优化改造技术方案,以期为贵州油茶生产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统计调查得到的油茶径级范围是0~26cm,但样地的油茶径级分布多集中在0~8㎝,表明该油茶种群的径级处于偏低状态;成年树占89.03%,比例很大,其它各级共占10.97%。油茶林种群的高度结构呈钟型和倒金字塔型的过渡类型,种群正由亚稳定态趋于衰退;空间分布格局有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两种类型。 2.依据油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绘制的存活曲线整体上应属于Deevey-III型,幼龄死亡率较大,中龄个体数量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老化衰退问题日趋严重。油茶种群数量动态表现出的波动性并不能用单一周期的波描述,而是两个以上周期的波迭加,大周期内存在着小周期;只有冠幅与地径存在较明显的相关性。依据幂函数的回归系数得到地径对冠幅的回归方程是:Crown=0.519·D1.181(式中Crown为冠幅;D为地径)。 3.周期性波动可成为种群稳定性维持的一个机制,而谱分析方法可用于表明这种机制。油茶种群谱分析结果揭示出油茶种群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表现为基波周期内的小周期多谐波迭加的特征,即油茶在天然更新过程中呈现周期波浪式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表现出油茶种群数量减少趋势。 4.挂果与地径和冠幅相关的显著性较明显。一级枝和四级枝没有挂果,三级枝挂果也少见,主要产果枝为二级枝,这与油茶的秋季开花,翌年收获有关。每年9月上、中旬,油茶开始开花授粉,但直到翌年3月~5月受精卵才开始分化,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茶果。而一级枝绝大多数为当年发出的枝条,这些枝条多数在11月处于盛花期,受精卵分化尚未开始。由于二级枝是上一年春梢长成,当年果实发育已经完成,成为产果的主要枝级,二级枝挂果占总挂果量的92.3%。三四级枝老熟,形成的花芽罕见,故少见挂果。 5.油茶在不同方位的总体分枝率未有明显变化,四个方向上的总体分枝率相差不大。三个枝级枝上枝数与直径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叶片数与花芽数和芽总数的相关系数、芽总数与花芽数的相关系数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显著相关。 6.从所调查研究的结果分析得出,铜仁地区油茶种植密度较大,挂果密度偏低。 7.含油率与碘值、皂化值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碘值反映的是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皂化值反映的是油茶中酯值与酸值的总和。由于油茶油中95%以上是不饱和脂肪酸,故含油率与碘值和皂化值呈显著正相关。 8.油茶含油率与叶片构件有较高的相关性,而和芽总数有较低的相关性。此外油茶含油率高低还与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和油脂形成增长变化规律及其关键生育期的气候因子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