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5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过去二十年内飞速发展,已成为国内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作为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三巨头,因公司首字母缩写而被统称为BAT,均位列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大互联网公司名单中。过去,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专注各自的核心业务,分别在搜索引擎、电商和社交媒体与游戏领域独占鳌头。而近年来,互联网巨擘们实力的增强和产业形势的变革促使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其业务亦多有重合。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企业与政府之间在扩张与发展中的种种动态也吸引了西方媒体的目光。本文将目光投向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这三家互联网公司,基于框架理论对权威财经媒体《金融时报》2014至2016年关于BAT的211篇报道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探究其在呈现中国的互联网三巨头时使用了哪些主要框架,以及描绘了怎样的互联网企业形象。尽管本文关注的是BAT的企业经营与发展,其研究发现或可更广泛地服务于更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希望有助于它们反思自身的经营状况与成长策略,更深入地理解企业面对的媒介环境,并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地管理企业形象。本文首先归纳了《金融时报》针对BAT分别使用的框架,再对BAT整体、乃至中国整个互联网生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道百度的主要框架集中在"科技创新"、"商业丑闻"、"合作与扩张";报道腾讯的主要框架为"王牌社交应用"、"增长潜力"、"扩张与竞争"和"低调领袖";报道阿里巴巴的主要框架为"知识产权侵犯"、"扩张与多元发展"、"可疑的所有权与经营"和"标志性领导者"。《金融时报》对不同公司的报道框架的使用差异,反映了其各自的企业实力、经营表现和发展策略,而框架中的相似性则来源于BAT都处在兼并、合作与竞争共存的飞速扩张阶段,面临相似的电脑端至移动端、从线上到线下的转向压力。本研究同时从商业伦理、吸引力、社会责任、公共关系和透明度五方面分析了 BAT在报道中呈现的企业形象:百度在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方面多有失分,而腾讯在这两方面表现良好;阿里巴巴在吸引力和公共关系处理方面得到了积极评价,而透明度和商业伦理的考量上则不尽如人意。将BAT作为整体来考察时,本文发现《金融时报》将以三巨头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看作是推动中国传统市场自由化的强大力量,并关注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企业与政府间的种种互动。BAT的整体形象,则是"充满活力的扩张者"、"多受质疑的实力派"和"探索自由化的领军人"三者的结合。本研究还发现了报道呈现企业形象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企业领导人。基于《金融时报》对BAT报道的框架分析和所呈现的企业形象的讨论,本文进一步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强调了五个维度的改进:关注商业伦理,提高透明度,敏锐捕捉产业趋势,加强社会责任和公共关系建设,以及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