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诗学变换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ker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翻译诗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活动。“诗学”一词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而“翻译诗学”这一概念则来源于法国著名学者亨利·梅肖尼克的《诗学,创作认识论与翻译诗学》(简称《翻译诗学》, 1973)。首先,本文试图对翻译诗学理论进行一个比较详尽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活动展开解读。因此,论文从翻译诗学的学理基础—文化研究开始谈起。文化研究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它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过程启发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翻译研究的文化模式并促进了翻译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研究也就从对“对等”的无休止争论中渐渐转向了对文本生成中的影响因素和操纵过程的探讨。于是,著名学者图里针对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所面对的种种制约提出了“翻译准则”的概念,此后赫曼斯等人对此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地探讨研究。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准则中的具体限制性因素,其中蕴育着他的诗学理论:诗学形式上的转换以及翻译诗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其他学者关于翻译诗学的论述也简要地有所提及。接下来,在翻译诗学的理论基础上开始对文学翻译中的改写活动展开解读。通过一系列的译本分析,重点探讨两个层面:一是揭示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各种限制性因素对诗学改学的操纵作用,比如意识形态、诗学及文化万象和语言;二是揭示翻译诗学形式在文学、文化和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这两个层面的研究,引出了翻译诗学和翻译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后者有着非常广阔和丰厚的内涵,前者是它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又相互包含,不可分割,对前者的研究必将促进后者的研究,反之亦然。最后是结论的得出,指出本研究的发现及不足。
其他文献
他是一位从地震废墟中站起来,无比坚强的维吾尔族汉子;他是一位在危难时刻情系群众安危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一位在地震中痛失5位亲人后,擦干眼泪,默记誓言,带领全村百姓夺取
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的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极其复杂,针对这一复杂工作程序展开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
随着无线通讯产业推动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系统级封装(SIP)和多芯片组件(MCM)被更多采用,射频系统级芯片(RF-SOC)器件的良品测试已成为一大挑战.这些器件与传统的单晶片集
学位
本文简述PCI-Express的基本概念,并基于MPC8548CDS-ltib开发包,介绍了PCI-Express设备驱动开发的详细过程.
宾语前置指宾语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之前的语言现象,该结构从汉朝开始渐渐消失,只因古代文人写文章喜欢仿古才继续存在。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此结构上差异很大,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中出现了两位最具有代表性的黑人领袖。一个是前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以“非暴力斗争”为特点的运动,主张黑
诗人毛泽东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诗词作品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迄今,毛泽东诗词已被国内外的翻译者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广泛传播。   精心构筑意象,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