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口译的一种重要形式,同声传译是一种受时间严格限制的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同声传译的工作程序极其复杂,针对这一复杂工作程序展开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Gerver和Moser提出了一个语意流程图信息处理过程模式。此后几十年里,关于同声传译信息处理的相关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展开了分析。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西方同声传译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同声传译研究不再是由某一种研究模式主宰,而应采用多元化的研究途径;进入新世纪的西方同声传译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对先前理论总体肯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学者们利用相关毗邻学科研究成果对前人阐释的主题进行重新研究。
本文顺应口译研究多元化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借助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对同声传译的信息处理问题展开研究,尝试建构一个综合全面的同声传译信息处理模式,并对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信息遗失问题从认知的角度进行重新诠释。从实践角度来说,围绕同声传译信息处理展开的基础性研究,有助于重新理解同声传译工作程序和口译员大脑思维运作方式,对于提高同声传译质量,探索同声传译技巧,训练和培养同声传译员,以及口译教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跨学科研究理念指引下,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果:一、同声传译中的信息处理问题的界定应区别于翻译研究中的定义,信息处理和信息遗失的成分应当是信息点、信息意义层以及信息结构;二、迄今为止,比较流行的四种同声传译模型有利有弊,但存在一个共识,即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包含若干个子处理过程,相互作用但各自需要大脑进行不同比例的精力分配。认知参数如记忆,理解以及注意力都积极参与各个子过程并影响整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三、同声传译过程从宏观上划分为理解与产出两大阶段,具体可分为前理解阶段、感知阶段、实时理解阶段(信息解码与重新编码)、表达阶段以及自我监控修正阶段。尽管前理解阶段是静态过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同声传译的实时过程中去,但由于译员的前理解阶段的语言知识、综合知识以及译员的心理素质都对同声传译的质量和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该阶段也应该被归为同声传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实时理解阶段,信息的输入与产出都会经历解码与再编码的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译员熟知各类言语与非言语输入,精通一些解码技巧。此外,自我监控修正阶段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这些过程循环反复、相互重叠参与同声传译信息处理,使得整个口译过程成为一个有限脑力资源下的多任务处理过程;四、由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信息遗失现象可能发生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子阶段,从信息遗失渠道来解释信息遗失成因是不可行的。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参数如注意、记忆、推理等等,可以诠释同声传译中信息的遗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