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荷马史诗》隐喻的逻辑结构和语义类型——兼论《荷马史诗》转喻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马史诗》作为西方人文浪漫主义精神的滥觞,一直以来都受到西方专家学者的关注,亚里士多德更是对其情有独钟,其作品中也经常以史诗的例句作为材料,其中对史诗语言上的研究也是被各方面大家所赞赏,本文主要在众研究者的研究基础上对罗念生、王焕生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其隐喻的逻辑结构与语义类型进行分析探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将主要着重于罗、王两位先生翻译的《荷马史诗》中希直译本,由于本文是语言逻辑领域的研究,是对语言使用中思维问题的探索,因此,使用直译版本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对原本语言思维的忠诚。本文首先从史诗历史背景、隐喻研究方面问题的提出,以及研究的意义三方面对文章的论题进行陈述;其次从隐喻研究的概念入手,总结并探讨中西方学术史上对隐喻的研究,主要论述以前众多学者对隐喻的类型与逻辑结构所做的探讨。
  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笔者根据罗念生、王焕生直译的《荷马史诗》为依据,从中梳理筛选出相关例句,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还会以英文版本的译本进行隐喻研究中的相关参考,此外,笔者会在文中进行相关个例的讲解,进而分析其中隐喻的类型与结构,这一点将会用到案例分析法。同时,本文还会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共同分析隐喻的相关特征,并对隐喻各种类型的数量进行一个列表的综合分析。由此可见,本文将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定量分析法。
  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是在总结前辈学者对隐喻结构的探讨之上综合而成的,主要借用黄卫星关于比喻修辞结构的逻辑分析思想与其具体的操作方法,对史诗中的隐喻进行一个理论上的逻辑分析。除此之外,还将对隐喻的语义类型进行探究。从史诗中隐喻的本体语义类型入手分析,找出其中使用较多的本体语义类型,其次再从喻体语义内容出发,根据前文对隐喻结构的分析,探究喻体语义中事物性、事件性喻体语义类型的比例,并对喻体语义类型做一个定量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史诗中的隐喻形式主要分为词汇型隐喻、摹状型隐喻、类比型隐喻、事件型隐喻、混合型隐喻和象征型隐喻这六大类型。“荷马式比喻”是结构上以摹状型隐喻以及混合型隐喻为主体、语义上多以自然事物为喻体的气势磅礴,想象诡谲的一种语篇混合式隐喻。此外,在对隐喻、转喻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雅各布逊关于“双轴理论”的论述对于文学文本来说并非是通用的。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继副语言、体态语研究之后,类语言也开始成为非言语交际手段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对类语言的定义主要包含语音诸要素和应答语、衔接语以及笑声、哭声、咳嗽声、掌声等。国内的类语言研究分为三种情况:把类语言等同于副语言、把类语言归入副语言、独立的类语言研究。由于国内对狭义副语言的定义不一,这就使得无固定语义的声音与语音的物理特征和应答语、衔接语之间界限模糊。《
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 1926—1992)被誉为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以失败者为主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其小说的显著特点。耶茨式的失败者形象具有特定的现实内涵,他们是美国20世纪中期的普通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经受着自我和他者的双重价值否定,长期经受挫败感的折磨。本文以耶茨小说中的失败者形象为切入点,以耶茨已出版的所有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学心理学、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对
学位
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