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谶纬是兴起于西汉末期并广泛流行于东汉时期的一种社会思潮,是今文经学政治化与汉代神学、术数方技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天官星历、灾异感应、谶语符命、天文地理、文字训诂、神话幻想等,可谓是光怪陆离,无奇不有。而维系这些内容、现象的核心理念是谶纬天论思想,它也是谶纬之学的灵魂。谶纬天论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天神思想、天人感应、祥瑞灾异。它给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打上了特殊的烙印,也对汉代思想学术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对谶纬天论思想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第一部分首先是从名称、产生的学术思想原因、篇目、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汉代谶纬作了简要的叙述和解说。其次是详细地回顾了自汉代以来,古今中外学者对谶纬分析、研究和辑伙的情况,主要包括:汉至清代学者对谶纬的评价、搜集与整理;二十世纪大陆、台湾学者对谶纬的研究状况:二战后日本学者对谶纬研究的状况。最后是谶纬天论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谶纬天论的学术传统继承性、思想来源及其主要内容与表现。对于天论思想的探讨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界的一个传统,古代哲人非常重视天人关系,当无法解释天地万物的起源、一些奇特现象的出现、灾害发生的原因的时候,对社会现实生活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无法找到合理的答案的时候,往往对天人之间的关系发表一番议论与见解,以期为自己的解说找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理论根据。本文详细追溯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内容,古人对天地本原的认识有这样几种:一是神创世说;二是以“道”为代表的精神实体本原论;三是具体有形物质本原论;四是气本原论。那么,在这种宇宙生成论下的“天”的含义有四种:一是指超越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二是指自然之天,即苍天;三是指天的运行规律、法则;四是道德之天。原有的神性之天虽然仍存在于现实社会普通人的观念之中,但它的神性色彩渐渐消退,自然的色彩逐渐增加,人们对“天”的认识由神性还原为感性的现实的自然界,向着道德、人本性的方向发展,一方面用体认人的本性去领悟天道,另一方面用天道来说明人的本性。天人之间的关系,由神学意义的天人关系发展为自然意义的关系、哲学意义的天人关系。汉代谶纬之学继承了这一学术思想传统,它吸收了先秦以来的这些天的内容。谶纬之天的内涵有宗教之天、自然之天、道德之天、自然法则和规律之天,同时谶纬也把先秦以来神学、阴阳、五行、八卦、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完全接受下来,把它们统一到天神的名义之下,并把“天”发展为一个有着多重含义的概念,它既是一个高高在上、主宰天地万物的至上神,又是自然属性的天,以自然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按照自己的自然法则来运行;同时,它也具有道德的属性,为人世间伦理道德的来源。但是,谶纬突出强调了神性之天,其主要含义是主宰天地万物的至上神,这个神性之天与人间的君主之间发生相互感应的关系。谶纬提出更为详尽的天人相副说为天人感应提供理论基础,谶纬的天人感应表现为一是天生圣王和王权神授。古代的圣王是感受天神之精气而生,所以具有非凡的超人的能力,担负起为芸芸众牛谋利的重任,而得到人们的拥戴。他们所拥有的统治国家的权力也是天神赐予的,即所谓的王权神授。二是天示祥瑞和灾异。谶纬认为天帝替人间选择了圣王来治理天下,这些圣王及其继任者治理天下是仁义、清明还是暴虐、黑暗,天帝对此掌握得一清二楚。若人间圣王及其后继者敬天德、行仁义,天下大治,天帝就显示出美好的自然现象和降下吉祥神物,表示对此的肯定和赞赏;若有的人间统治者不施仁义,实行暴政,以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天帝就会出现异常的天象和降下自然灾害,或预示将来要发生的灾异,来警告人间的统治者,以期人间统治者改正错误的施政行为。谶纬的这种天神与君主之间的感应关系,完全继承了先秦以来并经前汉学者加以完善的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理论而形成的。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谶纬天论思想与汉代诸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谶纬天论不仅是谶纬之学本身的核心思想,而且对汉代的政治、思想信仰、学术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法天而行”成为了汉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政治指导思想。西汉王朝建立后至后期,中枢官僚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丞相制向三公制转变。丞相职责的变化和三公名称的由来都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汉代政府依据谶纬来决断政事,朝臣士大夫们借天之言向皇帝上书进言,匡扶朝政,施政改弊,以谶纬天论来论证汉代政权的合理性,谶纬起到了延续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谶纬天论思想具有了证明政治权力正统性和合法性的属性,以宣示汉政权的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谶纬天论还是汉代国家信仰的重要内容,帝王们白认为是天命所系,对天极其信奉,其政治活动无不从天那里寻找到依据,以期得到上天的庇护。封建国家对天极其崇拜,由政府主持的对天上太一、五帝、日月星辰诸神以及地上后土社稷、山川诸神的祭祀,表明了国家对这些神灵的崇信。
汉儒研究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与谶纬天论相结合,为经学的阐释寻找神谕的依据,研习谶纬成为当时的风气。谶纬吸收并发展了董仲舒以来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祥瑞灾异观念,依附于儒家经典,借天神和圣人之言,神化当权者,预示未来社会现实的治乱,逐渐影响到国家政治运作,进而被用来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在东汉时期被定为国宪;《白虎通义》把神化了的天道阴阳五行和儒家学说以及封建国家行政系统三者相兼容,以国家法典的形式固定下来,表明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建构的完成。谶纬天论思想渗入经学,今古文经学都对谶纬学说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汲取,在解释和注疏儒家经典的过程中,确立了五经的神圣性和绝对性,五经作为天言、圣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这样,儒家学说形而上的合理性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