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工业经济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工业已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但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的特征依然十分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仍然并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存在且局部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经济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将对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产业经济的目的是旨在准确把握产业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制定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国正步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关键阶段,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顺利推进工业化的不二选择。基于此,对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在政策实践方面都显得极富意义。这正是本文作者致力研究的主攻方向,也即是本文所要分析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紧紧围绕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诉求和时代需要,从研究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背景、特征和有关重大问题入手,以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体系保证,并结合当前我国工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五适应”依据和“五结合”标准,即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依据在于必须同宏观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产业升级的趋势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技术创新的产业化要求相适应、必须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性要求相适应、必须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要求相适应,与此相对应,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产业政策的标准是必须要与经济发展、区域布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本文力求在过去对产业经济学研究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尝试进行新的探索和突破,提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应该聚焦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调整和评价四个环节上。同时对传统产业政策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作了一些创新性的探索,提出产业政策供需双向差异化调控的思路和观点,指出产业政策不仅可以调节供给,也可以通过对需求的调控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形成的时代背景、战略意义和重点,围绕政策目标、内容构成、政策手段、政策实施的主体客体和政策效果评价等要件,提出了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和实现形式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在产业政策的内容构成上,突破了过去一般的仅对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方面展开研究的局限,将产业人才政策、产业政策法、产业集群政策和产业环境政策等内容也纳入产业政策的内容体系中进行研究;在产业政策的实现形式上,以国家产业目录对产业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三大类产业划分为基础,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的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等,这些观点对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产业政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其次是对关于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难题进行了论证和解析。指出地球物质能否成为“资源”取决于工业技术能力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强调正是工业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解决就业、改善民生提供了最有效的方式。第三是针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现实对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提出要坚持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积极构建灵活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切实加强对宏观经济尤其是产业调控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调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差别化的政策“组合拳”,分区域、有层次的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与节能减排力度。同时加快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积极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以此来实现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促发展的政策目标。第四,本文在认真研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工业结构调整,具体的调整内容包括部门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和人才结构等,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包括工业管理方式、产业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应从过去的粗放式转为集约式、由低效型转为高效型,从而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还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高效率的产业载体系统,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方式,而调整优化产业体系构建方式的核心是要将产业聚焦在空间布局方式的优化、产业链内外关联方式的形成和产业技术与产品生产方式的有机结合方式上,通过有效转变资源的配置方式,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具体的实现路径就是要以技术、产品和项目为关联,形成产业(品)链;以产业(品)链的不断延伸和完善来进一步优化提升以园区为主要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再以有紧密产业关联的产业园区间的区域性合作与上下游联系,构建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最后,以产业集群的线条化、块状式发展,逐步发展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带。产业链重在产业要素配置最优化,产业集群重在区域要素配置最优化,产业带重在经济社会要素配置最优化。以上观点和建议将对我国在新时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和政策指导。第五,本文在全面总结梳理国家自“十五”以来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而相继出台的各类产业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产业的政策调控效果分析,结合新形势下工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工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区域布局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人才结构等)、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管理方式、运行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从供需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包括经济、行政、法律和其它手段等在内的多种政策工具,采取“组合拳”的形式,积极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体系,这种探索为我国在当前及下一阶段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研究制定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论文的不足之处是虽然提出了新型工业化产业政策的四级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能构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的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调整和效果评价的综合体系。同时,对中央与地方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利益博弈分析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