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衔接”这一术语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一种语言在利用衔接手段组织、生成语篇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作者、译者以及读者必须学会掌握各种语言之间衔接手段的相似性以及差异。一些差异是由语言之间的词汇语法不同造成的,一些取决语篇的语类。对比研究的目的就是分析这些相似性以及差异,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方法。过去三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衔接手段。然而,与现代汉语和英语之间的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相比,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至今,几乎没有类似相关对比研究的报导。本文试图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衔接手段的相似性以及差异,提高对古代汉语语篇基本特点的认识,促进语言教学和翻译研究的发展。作者通过研究大量的古代汉语著作和相应的现代汉语译文,对比分析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三种衔接手段:指代、省略和词汇衔接。研究结果表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这三种衔接手段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1)古代汉语中没有物主代词和物主形容词,这导致人称代词在古代汉语的用法比在现代汉语中多;(2)两种语言都有省略衔接且在多种情况下用法相同。然而,由于不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交际方法的差异,两种语言里省略的用法有很大差别:名词性省略和动词性省略都有差别。名词性省略中,主语、宾语和兼语的省略在古代汉语中都有独特表现。另外,古代汉语中还有代词省略、介词省略、连词前成分省略以及隐含现象;(3)用名字代替人物、第三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以及用地点、地位、相关特征等代替人物、事物,引起两种语言中词汇衔接的不同。基于三种语类中(书信、议论文、散文)九篇文章的分析表明:(1)古代汉语中没有后指现象;(2)古代汉语中的省略项比现代汉语中多;(3)而指代项比现代汉语中少;(4)散文中的指代项比信件、议论文中少;(5)而省略项比另外两种语类中多;(6)词汇项比例在两种语言的三种语篇中相差无几。研究结果还表明衔接手段取决于语篇的语类,作用是促进语篇的连贯。为了促进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探讨了对衔接手段对比研究的一些参考性建议,指出了本文的局限,并对相关研究以及如何促进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