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登革热是目前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现代医疗尚未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疫苗来进行防治。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临床和实验观察,总结登革热的症候特征;评估中药治疗登革热效果;总结出有效的治疗登革热的中药;探索中药治疗登革热的机制,为登革热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和方向。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根据登革热诊疗指南筛选住院等登革热患者142例,将142例登革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随机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症状、证型的不同分别予喜炎平、血必净、生脉注射液进行治疗。在入组后的基线期和第3、6、9天进行数据采集,对入组患者的退热时间长短、中医症状体征评分、血常规(WBC、PLT)、肝功能(ALT、AST)、外周血CD3/CD4/CD8细胞、血清细胞因子(IL-1 α、 IL-8、IL-10、TNF-α、IFN-γ… RANTES)、登革病毒载量等对比。细胞动物实验部分:1)体外实验:喜炎平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分别以灭活、治疗、预防+治疗的方式孵育HepG2细胞。在孵育2h、8h、24h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和q-PCR技术分别检测各细胞孔病毒抗原阳性细胞数和DV2RNA水平,比较两药物的抗DV2的作用。2)体内实验:建立SCID-HepG2小鼠模型,将喜炎平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和生理盐水分别以治疗、预防+治疗的方式注入小鼠腹腔。观察小鼠一般情况(4天)和死亡情况。第5天利用IFA检测比较两药物作用下小鼠的血和主要脏器中的病毒滴度、血常规(WBC、RBC、PLT)、细胞因子(IL-6、IL-17、IL-23、TNF-α、IFNγ)水平、氧化物(MDA、SOD、GSH/GSSG)水平。结果:临床观察部分:1.整个病程中,观察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例数较对照组少(P<0.05)。观察第3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第9天,观察组白蛋白较对照组高(P<0.05)。2.两组各访视时间点,中医症状评分、APACHEⅡ评分、WBC、ALT、AST、GGT、CK、 LDH、D二聚体、外周T淋巴细胞数目(CD3+、CD4+、CD8+、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各访视时间点,血清细胞因子(IL-1 α、IL-8、IL-10、TNF-α、IFN-γ...RANTES)比较无差异(P>0.05)。细胞动物实验部分:1.体外实验:(1)喜炎平注射液能显著降低DV2阳性细胞数,其作用与利巴韦林注射液相当,并有剂量依赖特点;当以预防+治疗的方式给药时,效果更为明显。(2)喜炎平注射液可明显降低DV2进入HepG2细胞的数量,提示在病毒感染早期喜炎平即可发挥抗病毒效果,其作用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3)喜炎平注射液抗能降低细胞内外的DV2数量,提示喜炎平注射液可抑制DV2复制,其作用优于比利巴韦林注射液。2.体内实验:(1)喜炎平注射液、利巴韦林注射液、生理盐水通过治疗组、预防+治疗组给药:①喜炎平组处理小鼠血清、肝脏、脾脏的DV2病毒滴度明显降低。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有效;②各组检测细胞因子(IL-6, IL-17, IL-23, TNFα, IFNY)水平,基本无明显差异,其中喜炎平组IL-6水品在治疗组略低于生理盐水组:③喜炎平组小鼠的细胞血WBC、PLT计数高于生理盐水组,RBC、HGB呈现下降趋势。(2)喜炎平注射液作用5天后小鼠的主要脏器(肝脏、脾脏、脑、小肠)做HE染色,观察到喜炎平组肝脏充血及出血较对照组减轻,余无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主要疗效体现在:缩短退热时间时间,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提升血小板计数,提升白蛋白。中药具有抗登革热病毒的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和炎症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机体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DF病毒复制和缓解机体的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