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奥斯丁是18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独具写作个性的女作家。她的作品被不同时代的读者所喜欢。现在,简·奥斯丁和她的作品成为英国文化中的一部分,成为英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但是,1980年至今,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被接受的命运。这种文学接受中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对简·奥斯丁作品接受差别,对当代文学作品传播和接受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论文以1980年——2010年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接受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简·奥斯丁作品的译本、电影、文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者接受理论,重点分析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意义建构过程,阐明1980年后中国的社会环境和读者期待视野对简·奥斯丁作品接受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社会青年的情感现状,预测简·奥斯丁作品在当代中国可能会有的接受前景。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明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二章,在对简·奥斯丁作品接受方式的分析基础上,分析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译本的特点。第三章,1980年——2010年,中国文学研究者们对简·奥斯丁作品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分析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多元化意义的建构。第四章,在分析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现状的前提下,结合接受理论中影响接受的因素,分析中国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读者期待视野对作品接受的影响。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远关注的主题。简·奥斯丁的作品在中国能够发挥文学的对话功能,关键在于现代女性与作品中爱情书写的共鸣。关注女性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在当代中国也是一大潮流。尤其是在女性主义思潮之下,重归家庭,成为女性的重要选择。因此以文学接受的视角,用读者接受理论分析1980年——2010年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接受,能够发掘中国读者对现代爱情观念的期待和渴望,展示文学经典作品在商品消费时代是如何建构其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