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因为盆腔脏器脱垂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探讨其改善效果是否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具有相关性,初步判断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后期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以选取自201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例研究对象年龄均在46-77岁,平均为:62.17±9.31岁,绝经时间为半年到29年,平均12.72±10.01年,孕次2-8次,平均3.86±1.46次,产次1-5次,平均2.69±1.21次。每个患者应用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系统进行检查并记录其盆底损伤部位,根据其损伤部位分为三组,其中盆腔前部受损患者11例,盆腔中部受损患者16例,盆腔后部受损患者8例。三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应用,每天1次,每次0.5g,共2周,以后每周使用2次,每次使用0.5g,共4周。用药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调查以了解患者用药前后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行阴道检查及POP-Q评分客观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症状评分以降低50%作为治疗有效指标,POP-Q分度法以减轻1个级别作为治疗有效指标,符合主观症状或客观评判一项有效指标即视为治疗有效,分别对三组患者的疗效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判断雌激素治疗效果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有无相关性。
结果:
1、雌激素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间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与患者年龄、绝经时间以及孕产次无相关性。
2、主观症状疗效观察:
分别对三组不同盆腔区域受损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进行PFDI-20问卷评分,观察每组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无效。
3、客观指标用药前后比较:
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Aa、Ba点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点用药前后进行统计学运算,得出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术前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Aa、Ba点症状改善有效,其余各指示点无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无效。
4、三组不同盆腔受损区域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比较:
1)盆腔前部受损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对比: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2)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前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3)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结论:
通过POP患者术前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盆底筋膜缺损部位:症状改善明显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盆腔前部及中部受损位,对于这两部分盆底筋膜缺损的患者可将雌激素外用作为短期的治疗方案;应用雌激素治疗无效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位于盆腔后部,即子宫骶、主韧带断裂的患者,对此部位有损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通过对因为盆腔脏器脱垂需要手术的患者,术前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探讨其改善效果是否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具有相关性,初步判断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后期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以选取自201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因盆腔器官脱垂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例研究对象年龄均在46-77岁,平均为:62.17±9.31岁,绝经时间为半年到29年,平均12.72±10.01年,孕次2-8次,平均3.86±1.46次,产次1-5次,平均2.69±1.21次。每个患者应用Petros整体理论临床评估系统进行检查并记录其盆底损伤部位,根据其损伤部位分为三组,其中盆腔前部受损患者11例,盆腔中部受损患者16例,盆腔后部受损患者8例。三组患者术前均给予雌激素阴道局部应用,每天1次,每次0.5g,共2周,以后每周使用2次,每次使用0.5g,共4周。用药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elvic floor 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20,PFDI-20)调查以了解患者用药前后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行阴道检查及POP-Q评分客观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症状评分以降低50%作为治疗有效指标,POP-Q分度法以减轻1个级别作为治疗有效指标,符合主观症状或客观评判一项有效指标即视为治疗有效,分别对三组患者的疗效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判断雌激素治疗效果与盆底筋膜缺损部位有无相关性。
结果:
1、雌激素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两组间的各项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间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的改善效果与患者年龄、绝经时间以及孕产次无相关性。
2、主观症状疗效观察:
分别对三组不同盆腔区域受损研究对象用药前后进行PFDI-20问卷评分,观察每组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评分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无效。
3、客观指标用药前后比较:
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Aa、Ba点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各点用药前后进行统计学运算,得出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学意义;盆腔后部受损患者用药前后行POP-Q评分检查各点进行统计学运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中部受损患者术前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Aa、Ba点症状改善有效,其余各指示点无效,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无效。
4、三组不同盆腔受损区域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效果比较:
1)盆腔前部受损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对比: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中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2)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1例盆腔前部受损研究对象中,使用雌激素阴道局部治疗后有效数为8例,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前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前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3)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比较:
16例盆腔中部受损研究对象中,15例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有效,仅1例无效,8例盆腔后部受损研究对象中,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均无效。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盆腔中部受损患者与盆腔后部受损患者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治疗后治疗效果有差异,盆腔中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有效,而盆腔后部受损患者治疗后无效。
结论:
通过POP患者术前给予阴道局部应用雌激素,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盆底筋膜缺损部位:症状改善明显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部位为盆腔前部及中部受损位,对于这两部分盆底筋膜缺损的患者可将雌激素外用作为短期的治疗方案;应用雌激素治疗无效的POP患者盆底筋膜缺损位于盆腔后部,即子宫骶、主韧带断裂的患者,对此部位有损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