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阴道斜隔综合征是一种女性生殖道畸形疾病,主要特点为双子宫、双阴道、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多伴闭锁同侧的泌尿系畸形,以肾缺如为主。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肾管发育异常,导致副中肾管横向移位,同时不能和对侧副中肾管融合,形成双子宫,移位的副中肾管不能和尿生殖窦相通,形成盲端,即闭锁的阴道斜隔。临床上多表现为痛经、腹部包块、不规则阴道出血、阴道异常分泌物等。北京协和医院提出了三种分型。一般通过子宫双附件超声和泌尿系超声基本诊断,诊断和分型明确后,建议月经期行阴道斜隔切除术和充分引流。术后通常不影响性生活和生育。但目前阴道斜隔综合征的病例库数据量小,且均为散发病例,暂时未发现家族聚集性的病例,无法分析其遗传方式,很难进行病因和分子遗传学机制方面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了1986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就诊的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知情并同意的基础上,登记了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通过电话随访了解预后和妊娠结局。将外周血采集DNA后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过滤同义突变和常见突变,优先考虑对蛋白质造成改变和共有的突变,尽量排除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带来的误差。结果109位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阴道斜隔综合征患者就诊于我院,其中Ⅰ无孔斜隔型39例,Ⅱ型有孔斜隔型68例,Ⅲ型无孔斜隔合并宫颈瘘管型3例。Ⅰ型患者发病早,距离月经初潮时间短,更早得到诊断,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容易出现痛经、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和积血。Ⅱ型和 Ⅲ型患者的常见症状是脓性阴道分泌物、急性盆腔感染和继发阴道/宫腔/输卵管积脓,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更容易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所有患者都经过盆腔和泌尿系超声检查,双侧子宫大小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有斜隔同侧肾缺如,对侧肾脏多代偿性增大。60.6%的肾缺如在右侧。少数患者合并脊柱、心脏、肛门等其他部位畸形。绝大部分患者在月经期间进行了阴道斜隔切除术和充分引流,手术较安全,临床预后良好。约80%的患者成功妊娠,活产率为69.4%,多数行剖宫产。过程中未发现病理性妊娠。25名患者采集了外周血,提取DNA及检测合格后,全外显子组测序得出的序列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和初筛,通过整合、过滤同义突变和常见突变后,将456894个变异位点减少至744个。尽量排除假阳性结果,优先考虑保守性预测可能有害的、最好共有的基因突变,共筛选到LRP5、 CHD7、 DNAH14、 PLEC和PDE4DIP5个候选的致病基因,再进行基因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性分析。结论阴道斜隔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不同分型的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掌握协和分型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手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保留生育能力。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散发阴道斜隔综合征病例中候选的致病基因为LRP5、CHD7、 DNAH14和PLEC.但仍然需要后续的验证和细胞、动物水平的功能学研究。